标签:
外国移民人口流动单一民族开放经济财经 |
分类: 思想战略 |
跨境人口流动是国际经贸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其中一部分跨境流动人口将选择在移入国家常住乃至永久性定居,从而在移入国家/城市形成多民族混居状态。正因为如此,除了行政或军事支持下移民所造成的多民族混居之外,国际经贸自古以来就常常是多民族混居格局形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第二经济大国,当今我国跨境人口流入规模已经相当可观。这种人口流入一方面体现在日益增多的外国旅游者。2006—2011年间,我国大陆地区入境外国旅游者人数从2221.0万人次增长到2711.2万人次。[1]另一方面体现在我国日益增多的常住外籍人员。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居住我国境内并接受普查登记的外籍人员593832人,[2]接近60万,其中男性为336245人,女性为257587人。按国籍分,在我国境内居住的外籍人员数量排在前十位的国家是:韩国120750人,美国71493人,日本66159人,缅甸39776人,越南36205人,加拿大19990人,法国15087人,印度15051人,德国14446人,澳大利亚13286人。在我国境内居住的其他国家人员181589人。如果考虑到没有接受普查登记的在华“三非”外国人,常住我国的外籍人员当明显超过60万。在一系列经济社会因素影响下,来华常住外国人还有持续大幅增长之势。中国由此已经或正在形成新的聚居外来民族群体,如浙江义乌的中东穆斯林商人群体,广州的黑人群体,北京望京、五道口和青岛的韩国人群体,等等。
尽管中国国民与来华外国人之间相处总体和谐,但相应地,中国国民与在华外国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磕磕绊绊也在上升。北京等特大城市的某些恶性外国人犯罪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曾经引起广泛关注和民间强烈意见反弹,在堪称“世界小商品王国”的浙江义乌,占少数的外国人也曾经制造了当地大多数的刑事犯罪案件。那么,对此我们该秉承何种原则加以处理?
李斯《谏逐客书》有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作为一个奉行开放经济和有包容历史传统的大国,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我们应积极主动吸纳世界各国商品、服务、科技、文化中一切可取之处,我们要广招天下游客,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招收更多外国留学生,我们也应积极主动招徕天下人才为我所用。在不妨碍社会成员之间平等顺畅交流沟通、当地主流社会能牢固保持社会规范共识与既定政治权威的前提下,一定程度的多民族混居将通过与外界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而有利于充分发挥该国、该城市的经济活力。对包容这项中国的光荣伟大历史传统,我们有必要继承弘扬。
然而,我们必须始终牢记这一点,包容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才是包容的目标,而且在践行包容原则的时候必须始终坚持以我为主。
不仅如此,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开放经济绝无可能例外,国际人口流动对社会治安压力和对国家政治统一的潜在与现实冲击就是其不容忽视的副作用之一。在不妨碍社会成员之间平等顺畅交流沟通、当地主流社会能牢固保持社会规范共识与既定政治权威的前提动摇的情况下,多民族混居格局将对该国/城市社会治安形成额外压力。因为与单一民族聚居或单一民族占压倒多数聚居相比,在多民族混居状态下,居民相互摩擦和激化的几率天然较高。不仅语言不同容易造成误解,宗教和风俗不同可能产生摩擦,而且单一民族聚居情况下个体之间的摩擦此时也容易上升到群体冲突、乃至民族冲突的层次,正常状态下的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此时都会沦为政治站队的牺牲品。看看今日北爱尔兰、黎巴嫩、印度、斯里兰卡、科索沃等多民族多宗教混居地区冲突频发,本来无足轻重的小事都有可能引发暴乱,看看法国近年来多次爆发以穆斯林移民青少年为主的郊区暴乱,甚至蔓延全国,便不难理解这一点。在极端情况下,在某些区域,这种冲突甚至有可能进而转为对分疆裂土的诉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我们的包容又不可能没有条件没有底线。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国家和民族,作为拥有全世界最发达最悠久史学文化的国家和民族,作为没有宗教传统而是以历史为信仰的民族,无论面对何等貌似动人的口号,都不应扰乱我们对历史冷峻深沉的观察思考。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们要发展开放经济,但我们同时必须对其潜在风险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并从各个方面作出适当的安排。不管是短期的游客还是常住外国公民,我们接纳他们的起码前提都应当是遵守中国法律法规,承认、服从中国政府的政治权威。与此同时,我们在制定人口、教育、民族、宗教、城市发展、国际经贸谈判等项政策和目标时,也必须将跨境人口流动的因素及其长远影响纳入考虑。
不断发展的现实社会在不断向我们提出问题,为求长治久安,我们必须直面现实,不能唯恐触犯某种所谓的“政治正确性”而抱着鸵鸟心态无视现实。不带任何条条框框地去发现问题,本着对社会对政府震动最小的原则探寻解决方案;愿与热爱中国、关心国家历史前途命运者共勉。
(2012.6.21,仅代表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