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减税之际不可忽视地方政府财政风险
(2008-09-10 11:36:59)
标签:
房产经济财政风险地方财政减税财经 |
分类: 金融观察 |
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连年超过GDP增幅,去年全国财政收入大幅度超过预算,今年上半年国家财政收支盈余高达11926.17亿元,……所有这一切,推动减税呼声与日俱增。在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的功用确实日渐突出;然而,在一片减税声中,我们决不可忽视地方财政风险。
目前我国中央财政堪称强劲,但地方财政相对虚弱,省级财政总体赤字。根据财政部统计,上半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265.21亿元,一般预算支出18069.29亿元,地方财政赤字2804.08亿元。而且,地方财政赤字非常普遍。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上半年一般预算盈余的仅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7个省/直辖市,其余24个省级行政区一般预算收支全部赤字,其中的风险不容忽视。如果片面强调减税而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地方财政状况只会更加糟糕。
不仅如此,从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走势判断,即使税率不变,地方财政收支也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在我国分税制下,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属于地方固定收入。1998年通过的《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规定,“自本法施行之日起,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30%上缴中央财政,70%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这样,土地有偿使用费就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一起构成了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权向中央集中,事权则有下放之势,地方政府财政自给率普遍下降。面对财政窘境,地方政府除了寻求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以外,不约而同寻求预算外收入。在预算外收入的主要项目中,随着中央政府规范政府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地位趋向降低,土地有偿使用费日益举足轻重。且房地产业及其关联行业税收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份额上升,人民银行《2005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房地产业在2005年已成为地方税收第一大来源,此后其重要性有增无减,如北京市房地产业2006年上半年完税110.7亿元,同比增长34.9%,是北京市第一纳税大户。
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泡沫已经过度积累,且宏观调控初见成效,我国房地产市场初现转折迹象,土地流标事件接二连三。据有关报道称,仅上半年一线城市流标土地就超过40宗。[1]即使一向房地产市场最为坚挺的北京也未能幸免,2008年7月10日,北京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在公布2008年的土地供应计划时透露,截至当时,北京全年1720公顷的住宅用地计划仅完成了24%,无论是商品住宅用地还是政策性土地供应量均未完成一半的计划量;来自北京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数据则显示,今年二季度原定入市和当时正在交易的地块50宗,有37块土地未按计划出让,占总数的74%。房地产市场的逆转,已给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财政收支造成了一定压力,而且这种压力仍将持续并加重一段时间,因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仍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沉重,货币政策难以转向放松,资产市场相应将承受向下压力,资金高度密集的房地产业尤为突出,地方政府预期土地转让收入还将进一步减少。万科、首创置业等主流开发商相继在发布中报时宣布大幅度削减下半年开工、竣工面积计划,就表明了这一点。[2]从长期来看,由于70年土地使用费是一次收取,地方政府已经大量透支了未来的收入流量,支出项目却存在向下刚性,未来将因此而面临更为沉重的财政压力,我们不可掉以轻心。须知,地方政府如果真的陷入财政危机,中央财政最终很难摆脱责任,我们在考虑税收调整的范围和力度之时,不可忽视这些因素。
(2008.8.19,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