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调整揭示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2008-08-22 11:22:44)
标签:
经济财经通货膨胀压力电价价格管制中国 |
分类: 时评 |
火电企业祈盼已久的电价上调终于实施了。根据发改委的通知,自2008年8月20日起,全国火力发电(含燃煤、燃油、燃气发电和热电联产)企业上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分钱,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同步调整。为了缓解火力发电企业的困难,为了避免电力缺口进一步扩大,提高火电价格自是势在必行,但此举也暴露出了我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仍不可忽视。
从统计数字来看,在高峰之后,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上趋向下降: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7.1%,2月份为8.7%,3月份为8.3%,4月为8.5%,5月为7.7%,6月为7.1%,7月为6.3%,反通胀形势似乎一派大好。然而,且不提PPI涨幅高达10%表明潜在的通胀压力何其重大,我们也不可忘记,这一态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强有力的价格管制措施赢得的。仅仅在1月9日到14日一周之内,国务院就为强化价格监管召开了两次会议,修改了《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对操纵市场价格、不执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企业的处罚力度显著加大;提出了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的四项措施,其中包括近期禁止提高成品油、天然气和电力的价格,不得提高供气、供水、供暖、城市公交等公用事业价格以及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明确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及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所针对的具体商品,粮、油、肉、禽、蛋、饲料、液化气等重要商品被纳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实行提价申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批发、零售企业实行调价备案。
不能不认为,上述价格管制措施体现了中国政府强大的行为能力,但相应也埋下了不少潜在通货膨胀压力。这些压力终有一天必须释放出来,否则必定严重扭曲市场,此次电价上调,以及前不久提高成品油价格,就是逐步释放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之举。而且,上述价格管制规定也明确指出,当价格显著上涨情况消失后,应及时解除临时干预措施;既然账面CPI数据已出现较明显下降,那么,我们可以预计,价格管制措施还会逐步放松,潜在通货膨胀压力还会逐步释放出来。
众所公认,中国这一轮通货膨胀带有鲜明的外部输入特征,其中国际市场大宗初级商品价格的暴涨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初级产品市场已经发生重大转折,原油价格从高位大幅度下跌,以至于传出欧佩克考虑减产保价的风声,玉米、大豆、小麦、铜期货价格自从今年创造最高纪录以来已经下跌20%以上,覆盖24种初级产品的标准普尔高盛商品指数(GSCI)8月11日与上月3日的最高点893.859点相比已下跌20%以上。然而,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仍然需要继续重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因为我国仍然是能源和粮食的全球价格洼地,国际市场大宗初级商品价格的下跌仅仅是减少了国内外的价差,从而让我们能够以更小的震动将国内外价格接轨,却没有改变价差存在的基本现实。何况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均以美元标记,上述价格下跌幅度均以美元计算,然而美元兑欧元等其它货币正在反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贬值趋势反转的压力也在快速积累,这对于我们国内未来的价格压力可想而知。考虑到人力成本上升的长期态势,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就更不可忽视了。
在当前压力减轻之时,我们需要尽快调整,为压力再次加大之时创造更大的空间,而不是沉醉于暂时的轻松无所作为,待到压力再度来临之际手忙脚乱。实际上,此次电力调价通知最后一条规定,“电网经营企业对电力用户的销售电价暂不做调整。电网企业因上网电价提高而增加的购电成本支出,纳入下次销售电价调整统筹解决”,就已经埋下了进一步释放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伏笔。考虑到中国政府已经提出要保经济增长,市场上不少人希望政府出台经济刺激措施,摩根大通声称中国政策制定者们一直在考虑一项总金额至少为人民币2000亿~4000亿元(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1.5%)的经济刺激方案,并可能于年底前放松货币政策,在市场上激起强烈反响,就更有必要强调这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