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银行业迈进海外市场

(2007-06-07 16:42:05)
分类: 金融观察
  

毫无疑问,无论是出于中国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还是出于服务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需求,中国银行业都需要更大规模地“走出去”开展海外业务。

就中国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而言,在国内金融服务市场开放已经迈出了决定性步伐、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已经相当激烈并将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必须走上国际化的经营战略,分散业务风险,实现海外业务与国内业务的互补,并借助海外金融中心的低税负提高收益。看看港澳地区业务如何以中银集团19.32%的资产总额(抵销前)贡献了集团34.89%的净利润(抵销前,据《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就不难理解这一点。作为金融创新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银行,发展海外业务有助于中国银行业熟悉、掌握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新型业务,推进业务创新。置身分业经营仍未根本打破的国内监管环境,中国金融业纷纷选择在海外从事混业经营,既是为了部分抵销外资同行因母公司混业经营而获得的额外竞争优势,又是为了锻炼员工,准备迎接未来国内市场混业经营管制开放的新时代。且不提中国银行业中国际业务最为领先的中国银行在港澳地区拥有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等子公司,就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公众形象最为“朴实”的农业银行,也在香港特区拥有农银证券、农银国际保险有限公司两家非银行金融机构。

银行与企业之间是共生共荣的关系,跨国银行与其跨国公司客户的国际扩张往往如影随形。中国银行业只要回顾一下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后那些外资公司、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如何纷纷舍弃内资银行而转向母国银行,就能够体会到银企关系可以紧密到什么地步,这种紧密关系又能够给银行业造就什么样的竞争力。中国是一个迅速成长的对外投资大国,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截至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572亿美元;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又达到了161亿美元;而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645亿美元。由于许多投资者并未经过官方规定的登记程序,可以肯定,我国实际对外投资规模远远超过官方统计。可以预见,在巨额剩余储蓄、庞大外汇储备、日益升值的人民币推动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迎来大发展的阶段。加快“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需要中国银行业同步加快“走出去”向他们提供支持。

中国之外世界10家最大跨国银行的海外收益通常占其总收益的50%左右,花旗银行海外收益通常占其总收益的60%~80%,甚至更高;相比之下,就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业目前的海外业务所占比重委实不高。即使是中国银行,2006年末港澳地区、国外资产占集团资产总额(抵销前)比重分别不过19.32%和3.84%,合计23.16%;[1]工商银行2006年末拥有16997家境内机构,境外分支机构不过98家;[2]建设银行2006年末内地分支机构13629个,在海外只有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约翰内斯堡、东京、汉城6家分行,伦敦、纽约两个代表处,外加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两个子公司。[3]在完成上市融资后充裕的资金支持下,中国银行业有能力适度加快海外业务扩张节奏。

并购正日益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常用手段,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共计披露24起并购,其中跨国并购15起,其中3起金额最大的交易都是中国企业并购国外公司;[4]工商银行入主印尼哈林银行、建设银行收购美国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并将其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并购已经起步。

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发展道路上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员工素质、业务能力……,但这一切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以克服,海外市场准入问题则非银行自身努力所能解决。特别是美国金融部门对华市场准入问题严重。10多年来,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这样的国有商业银行到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资银行申请在美国设立营业机构多次被美方拒绝,拒绝理由从母国综合并表监管、资本充足率及不良资产率直到信息披露、反洗钱措施等等,不一而足。在保险业方面,美国许多州规定,外国保险公司在没有准入立法的州经营保险业务,要以先在其它州有商业存在为前提。许多州规定,除非外国保险公司已被其它州批准,否则不得在本州内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这实际上剥夺了外国保险公司进入的机会。笔者就此咨询过不止一位金融界朋友,大家对此堪称怨声载道。《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联合情况说明》中提到,“美方确认中资银行在美开设分行的任何申请都将根据国民待遇原则进行审批;并承诺与中国开展金融监管人员的交流”,这固然不坏,但还需要美方拿出实际行动来证实其承诺的成色。

 (2007.5.29)



[1]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

[2]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

[3]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

[4] 清科集团报告,转引自周明:《首季41家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中国证券报》,2007年4月19日,A10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