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梅新育
梅新育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072
  • 关注人气:15,5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7年铁矿石谈判当打总体战

(2006-12-19 21:21:58)
分类: 时评

以《铁矿石定价权事关中国通胀》为题发表于12月15日《东方早报》,发表时有删节。

 

2007年度全球长期协议框架内的铁矿石贸易价格谈判虽然刚刚揭幕,但全球主要矿山公司与主要钢铁厂商之间的“暗战”早已开始,双方纷纷利用一切机会制造有利于己的舆论。这场谈判的重要性毋庸赘言,由于中国钢铁企业在2006年度铁矿石谈判中未能赢得他们梦寐以求的发挥国际市场标杆作用的“中国价格”,而是接受了进口铁矿石19%的涨价幅度,等于是让购买量远远少于中国企业的蒂森-克虏伯公司发挥了价格标杆作用,中国企业这个更大的买主则充当了被动的价格跟随者,此次谈判将决定中国能否就此真正确定国际铁矿石市场价格标杆的地位。为了赢得这场谈判的胜利,我们需要打一场“总体战”。

这场总体战的第一个战场是国内钢铁产业。中国企业之所以未能在今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中赢得最理想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我方自身的原因,也有对方侧翼突破、迂回包抄策略成功的原因。在我方自身,直接原因是近年中国钢铁工业产量和截至今年头几个月铁矿石进口量的飞速增长:粗钢和钢材产量增幅连续数年保持在20%以上,2003年,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增长21.9%和25.3%;2004年,粗钢和钢材产量增幅分别为22.7%和23.3%;2005年,中国粗钢、钢材产量分别高达35239万吨和39692万吨,产量之高,史无前例,增幅分别为24.6%和24.1%;2004年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增长40.5%,2005年增长32.3%,今年头4个月同比增长23.5%。在钢铁工业产量和铁矿石进口量飞涨的背后,是我国的投资过热所造成的钢铁工业市场需求和产能泡沫;与此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和铁矿石进口企业散乱的产业组织结构、过多进口企业导致的非理性集体行为、……,所有这一切又进一步把泡沫吹得更多、更大,今年一季度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的大幅度增长并不反映我国国内钢铁行业的真实需求,主要是非理性集体行为和投机心态所致,以至于4月末国内铁矿石库存高达6000万吨。国际铁矿石巨头们也许并没有把这些一时的泡沫当作永久的真实需求,但在谈判中决不会放弃把这些当作索取高价的工具。为此,我们需要继续推进产业重组,不仅要优化重组钢铁生产企业,而且应当进一步优化重组铁矿石进口企业。宝钢领衔的中国大型钢铁企业为尽可能合理的价格与海外铁矿石供应商艰苦谈判,某些中小钢铁企业和铁矿石进口商却向对方暗送秋波,这种在国际谈判中自乱阵脚的现象不应继续出现了。

第二个战场是国内矿山。在这方面,好在近两年铁矿石价格飞速上涨已经极大地刺激了国内外铁矿石生产,今年1—7月国内铁矿产量达29597万吨,同比增长35.3%,而钢铁产量则只增加了18.9%;1—8月份国内铁矿石投资229.22亿元,同比增长56.4%,以至于联合国发展组织多样化及自然资源项目负责人Olle Ostensson惊叹“今年中国铁矿石产量的急速增长让整个业界感到震惊”,在10月24日的第六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上,中国铁矿石产能迅速扩大并带动国际国内铁矿石价格整体下跌也成为与会各国代表关注的焦点。我们需要进一步巩固这种局面,一方面增加自己对外谈判的筹码,另一方抓住机遇为铁矿资源集中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提高收入。

第三个战场是印度这个游离于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铁矿石巨头控制之外的进口来源。目前,印度是中国第二大铁矿石进口国,2005年印度对华出口铁矿石近7000万吨,今年可望超过1亿吨。我们需要进一步巩固中国五矿商会“北京价格”对印度铁矿石价格的基准作用,充分发挥印度铁矿石对三大巨头的制衡作用。

第四个战场是我们的海外投资地。既然我们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以至于已经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既然我们的企业都跃跃欲试要到海外市场一试身手,那么海外铁矿山成为我们的投资重点之一,当在情理之中。我们需要发展海外投资,进一步开辟自己控制下的海外铁矿石供应来源,削弱铁矿石巨头的市场垄断地位。

第五个战场是欧洲、日本、韩国的钢铁同行。在今年谈判的最后阶段,矿山方绕开由需求地位决定的三大钢铁业“主谈企业”,选择市场代表性不足的钢铁企业打开突破口,这种事情不能重演了。

争夺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是必须的,这个过程又是艰巨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年未能取得最理想结果并不能让我们丧失信心,我们期待我们的谈判者切实总结经验教训,五管齐下,开创一个“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生动阐释。

 

2006.12.14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