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04-01 19:15:40)
分类: 社会百态
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
本报记者 李心萍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1日   第 19 版)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

  怎样增强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如何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记者专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

  问: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体情况如何?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3亿人、2.3亿人、2.8亿人,同比分别增加3007万人、1268万人、1521万人。2021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基金总收入6.8万亿元,总支出6.3万亿元,年底累计结余6.8万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

  问:去年以来,社会保障提质扩面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答:2021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基金中央调剂力度继续加大,比例提高到4.5%;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进一步规范,稳步推进全国统筹制度;规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制定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办法、公务员工伤保险管理办法。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统一安排、同步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省级基础养老金。延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月人均失业保险金达1585元。

  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和监管稳步开展。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金委托投资,截至2021年底,基金委托资金规模达1.51万亿元,累计投资收益超过2600亿元。

  社保经办能力进一步提升。探索构建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相适应的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52亿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现全程网办。

  问:下一步,如何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答:接下来,人社部门将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

  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今年1月1日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启动实施,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做好全国统筹组织实施有关工作,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继续扩大第二支柱覆盖面,加大年金基金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第三支柱《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已于2021年12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文件印发后,我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制度落地实施,为人民群众养老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

  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待遇水平。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适度提高退休人员待遇水平。《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我部将研究制定调整方案,指导各地组织实施,确保按时足额调整发放到位。同时,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推动各地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截至目前,已有不少省份宣布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省级基础养老金标准,助力提升广大城乡老年居民养老待遇水平。

  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稳妥有序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推动各地落实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政策,完善服务方式,更好地方便灵活就业人员参保。

  持续提升社保便民服务水平。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广电子社保卡,方便群众凭卡办事、缴费结算和领取待遇,逐步实现区域一体化和全国“一卡通”。拓展全国社保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事项,支持“一网通办”“跨省通办”。

精准施策补齐民生短板(多棱镜)
邱超奕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1日   第 19 版)
  回应民生关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除了要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还得讲求精准施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及时回应民生关切”。这为我们做好各项民生工作提出了高要求,提供了新启示。

  近年来,我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民生保障网织得越来越密实。但在兜住底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思考如何兜准底、兜好底。回应民生关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除了要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还得讲求精准施策。

  兜准底、兜好底,要找准重点人群。“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当前我国民生保障覆盖更广,但仍有一些人需要更大力度的支持关爱。越是困难群众,越需要以绣花功夫来帮助他们脱困。这要求我们更加关爱困难群众,精准发现困难对象及救助需求;帮扶举措也要找对点、帮到位,多些雪中送炭。以残障人员为例,前不久举办的北京冬残奥会让人们更加关注我国的困难残障人员。对他们的帮扶,除了给予普惠性的公共服务和资金帮扶外,在就业指导、居家改造、无障碍出行、康复治疗、心理支持等方面还需下更大力气来改善。

  兜准底、兜好底,要多问需于民。“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出台民生举措前,应多问问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才能使服务更精准,考虑更周全。比如,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但一些养老服务供给却不能很好匹配需求,集中体现在一些服务不好用、不会用等问题上。要多从老年人体验出发,比如对于线上服务,可增强语音交互等功能,减少繁琐的输入环节,让老年人更接受、更适应。

  民生保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兜准底、兜好底不等于只从细微处着眼,补齐短板也不等于只瞄着短板,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兼顾。以城市内涝治理为例,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治理内涝涉及水利、应急、住建等多部门,关系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一些地方的实践表明,下好一盘棋,治理效果显著改善。如有的城市适度超前建设管网,应对长期挑战;推动多部门联合响应,完善防抗救一体化机制;保留更多绿地湿地,减少硬化面积等。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持续不断的新起点。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运用精准的思维方法,精准施策补齐短板,才能更好解答百姓所忧所盼,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