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建设系列谈
(2022-04-01 15:29:20)
标签:
新型城市建设 |
分类: 城市发展 |
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建设系列谈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知)
——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1日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围绕如何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本版今起推出系列文章,和读者共同探讨。
【现象】步入社区,智能车牌识别系统、车辆管理无人值守设备、智能安防系统“各司其职”;线上办事,社会保障、医疗健康、安全缴费、电子证明等事项“一站式办理”……如今,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斐然、前景广阔。
【点评】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决策运行,城市有多“聪明”,人们的生活就有多便利。
某种程度上,城市的智能化程度是城市发展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广东深圳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数据的有效连接与智能交互打破了不同部门、领域之间的壁垒,破解了治理碎片化难题;上海徐汇推动“一云汇数据、一屏观徐汇、一网治全城、一人通全岗”,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城市运营管理推动数据联通、服务联结、治理联动。实践充分证明,一个能看、能用、能思考的智慧城市运行和指挥中枢,既连接起经济、生态、交通、公共安全、城市治理等信息数据,也能打通司法、安监、消防、环保等业务系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升了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城市是人们工作生活的栖息地,也是展示发展成果的全景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发展要求,不仅包括更前沿技术、更先进设备的投入,让城市更智慧更聪明,也意味着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更精准高效满足群众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之时,也必须冷静思考、周密部署。一段时间里,受到极端自然灾害的影响,有的城市遭受不小考验。当基础设施供应不足或者受到损坏时,移动支付无法使用,新能源设备应对不足,数字生活容易“寸步难行”。这无疑是一种启示:既要关注城市“中枢大脑”的建设,也要留意“神经末梢”的需求;不仅要有技术进步的“面子”,更要有民生保障的“里子”,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座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智慧城市,必然是能为居民提供主动、精准、智能、高效服务的城市。立足科技进步,兼以人文关怀,智慧城市必将让生活更美好。
建设更加安全的韧性城市(新知)
——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何 娟《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8日
【现象】“韧性城市”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提出到2025年建成50个韧性社区、韧性街区或韧性项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韧性城市建设经验;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围绕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防内涝综合能力提交建议……近年来,建设韧性城市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正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
【点评】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韧性城市”是在逆变环境中具备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让城市像弹簧一样,能从容应对外界压力,并快速恢复原状。当前,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复杂,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源、生态承受着更大压力,人口、建筑、生产、财富的聚集也对各种灾害风险产生放大效应,进一步加剧着城市的脆弱性。正因如此,在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同时,防范化解城市运行中的风险、提高城市的韧性日益重要而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建设韧性城市是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的底线思维和战略眼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增强公共设施应对风暴、干旱和地质灾害的能力。未雨绸缪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动从传统的灾害管理向以容灾、耐灾为核心的风险管理转变,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安全性、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基础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空间韧性、生态韧性、治理韧性等,体现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医疗卫生、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诸多领域,牵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各环节。比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的企业跨界生产口罩、呼吸机;雨季来临,城市可以像海绵般“呼吸吐纳”;突发自然灾害,社会可以快速广泛动员……这些都是城市韧性的体现。建设韧性城市,不仅要提升传统基建、新城建等“硬实力”,也要提升组织动员能力等“软实力”。只有当每个微观单元都充满韧性,整座城市的韧性和生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延展。
当然,韧性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将韧性思维、风险意识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各个环节,合理规划韧性城市建设目标。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针对城市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对风险的举措。惟其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