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0.我为什么说聚变能是伪科学
(2025-07-28 17:15:14)5180.我为什么说聚变能是伪科学
2025.7.28
首先,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是错误的,无限放大了单位质量蕴藏的能量。根据我的计算,每个原子量蕴藏的能量不会超过306个巨光子,也就是电子质量的一千八百三十六倍。且核聚变的本质是光子向化学元素的转化,初始化学元素的形成是吸热反应,初始化学元素向高端化学元素的转化不是吸热反应,也不是放热反应。所以,核裂变才有能量释放。
我分析过《元素周期表》所有元素的结构,除了初始氢元素以外,所有高端核素都是由“氘”、“氚”、“氦3”、“氦4”四种结构组成的,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才有核外电子的相对独立性。
光子至少有正负偏电荷光子、正反光子和巨光子五种形态,只有正负偏电荷光子与巨光子参与核聚变。所以,初始化学元素带有偏电荷的属性,在拥有核外电子以前可以连续核聚变,直到形成与重力环境相适应的化学元素。这也是氢气中质子的比重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八五,“氘”的比重只有百分之零点零一五,“氚”的比重为零的原因。
所谓聚变能源于恒星结构主要为氢气,氢气向氦气的转化过程中有能量释放的假说。我没有去过恒星,但是我知道“氦4”由两个离子形态的“氘”原子自发聚变形成。即使原子核内同一层次,两个“氘”结构也会自发的聚变为“氦4”结构,才有阿尔法裂变的可能。分析宇宙射线的成分,百分之八十九是离子形态的质子,百分之十是阿尔法粒子,百分之一是电子、光子等基本粒子。说明外太空环境离子形态的“氘”原子也会自发的聚变为“氦4”原子,没有“氚”原子形成。
一定规模的星球环境才有“氚”原子形成,首先形成的是“锂”元素,然后依次是第二周期的各个元素。地球环境自然形成的化学元素据说已经到第七周期的“铀”元素,太阳等恒星怎么可能还是氢气球?还在进行外太空都已经完成的氢元素到氦元素的核聚变?
根据太阳系的结构,我认为太阳目前可能有十一个对偶层次,十五周期元素,才能对偶形成八大行星和两个小行星带,拥有十一个对偶磁场(太阳的初始层次与银核某一层次的一部分对偶形成,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共同磁场)。十一个对偶磁场同极相向,相互排斥,才有各自的磁场倾角。所以,传统天体物理学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聚变能假说我认为是伪科学。
为了给聚变能提供理论依据,传统物理学杜撰了“氘”、“氚”与“氦3”聚变为“氦4”的可能,我认为宇宙不存在这样的核聚变。且自然界它们的稀少,使获取或者不可能,或者成本极高,成为祸国殃民的项目。
所以,我冒天下之大不韪否定聚变能,历史会证明我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