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通过现实世界寻根溯源
(2025-02-18 04:43:30)5060.通过现实世界寻根溯源
2025.2.18
寻根溯源是智慧生物的本能,我们也不例外。所以,宇宙和生物的起源不能回避。
可是,我们的历史有限,视野有限,知识有限,只能通过现实世界寻根溯源。
我们可以把世界分为宏观、微观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研究。已知的物质形态有正负电荷、正负电子、不同光子、原子、分子、各种化合物、星球、星系和数不清的物质存在形式,不同物理作用力。每时每刻都有消失的物质存在形态,也有诞生的物质存在形态,只有立足现实、相对静止、把握节点才能分析。我的分析从正负电荷、正负电子,不同光子、原子和星球、星系,基本物理作用力开始。
正负电荷、正负电子,不同光子、原子是相对有限的微观物质形态,却是脉络明晰、相互依存的物质形态节点。正负电荷可以设定为基础的物质存在形态,同电相聚产生正负电子,正负电子对偶聚集产生正负偏电荷光子、正反光子和“巨光子”。为什么是这五种光子,而不是其它光子形态?因为它们源于原子结构的分析和质能转化守恒定律的认识。
燃烧现象和光合作用司空见惯,也为人类普遍接受。其实质就是质能转化过程,核聚变与核裂变。现代物理学承认核外电子现象,只有偏电荷光子的存在并且成为质子的一部分,才能产生核外电子现象,进而推导出正反光子与巨光子的存在。现代物理学认为质子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一千八百三十六倍,与核外电子现象不符,我修订为一千八百三十三倍,中子质量为电子质量的一千八百三十六倍,两者相差一个偏电荷光子,三个电子质量。所以,中子可以通过贝塔裂变转化为质子,质子不可能通过核外电子进入核内转化为中子,中子星的假说没有理论依据。
我认为:质子可能由一个正负偏电荷光子、三百零五个巨光子组成;中子依附质子由三百零六个巨光子组成。最多也只能裂变为上述光子数量,是为质能转化守恒定律。
同电相聚是核聚变的必要条件,所以物质存在正负偏电荷现象和正反两种物质形态,正反光子与拥有核外电子的原子不能参与核聚变。前者,可能限制我们的视野,产生黑洞和类星体现象,我们看到的很可能是宇宙的一部分;后者,可能保持原子的稳定性,只能参与化合反应,丰富物质的多样性。
分析宇宙射线的物质成分,离子形态的质子为百分之八十九,离子形态的氦4为百分之十,电子、光子等其它物质形态为百分之一。说明重力环境可能是不同化学元素形成的必要条件,离子形态的重氢元素可以自发的聚变为氦4元素,没有能量释放。聚变能,违反质能转化守恒定律,没有理论依据。
分析原子结构,前五周期元素可以通过连续核聚变依次形成。第六周期开始,只能周期内元素依次形成,初始元素全部是离子形态,也就是偏电荷形态。所以,前五周期元素可能形成所有星球的初始对偶层次,以后每一周期元素产生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这里引入了对偶概念。其实,正负电荷对偶聚集是客观规律,也是基本物理作用力。因此,才有核外电子现象,核外电子与质子的偏电荷对偶与正反光子和“巨光子”的形成。推而广之,就是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层次和星系的形成。所以,宇宙不可能出现奇点形态,只能出现一定范围的对偶奇点形态,类似光子、原子、分子的奇点形态,也就无所谓奇点了!
有了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就会产生磁场和物质能量的交流,产生电磁作用力和质能转化作用力,引发物质运动产生离心力和排斥力,也就是引力与斥力的对立统一。所谓强作用力、弱作用力不过是它们的表现形式。所以,我认为基本物理作用力至少有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电磁、质能转化和离心力五种,产生和推动了现实宇宙的物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