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031.通过第一周期元素看质子中子组合

(2025-01-08 20:30:35)

5031.通过第一周期元素看质子中子组合

2025.1.8

分析宇宙射线的物质成分,离子形态的质子为百分之八十九,氦4为百分之十,其余为电子、光子等基本粒子。

为什么没有重氢形态?因为重氢自发的聚变为氦4形态。并且,外太空可能没有超重氢元素“氚”。所以,原始星球只有以上两种物质成分。并且,只有拥有核外电子,才能形成分子形态,星球形态,也就是不能发生聚变反应。恒星释放的能量源于氢-氦核聚变没有理论基础。

那么,星球上的其它化学元素来自哪里?应该来自元素重组,也就是以上两种成分转化为光子以后的重新组合,俗称大爆炸,或者超新星现象。

大爆炸会产生梯次重力环境,相对丰富的光子形态和氢同位素链条,诞生高端核素,这是吸热反应。吸热反应带来凝聚效应,加速星球的形成,所谓蘑菇云可能是收缩反应形成的。

星球形成以后不会一成不变,会通过星际物质能量的交流继续成长。原始星系也不会只有一个奇点,也是正反物质形态对偶聚集形成的,大爆炸也是对偶发生,产生对偶星系。

地球上的第一周期元素是大爆炸以后的第一周期元素,与外太空的重力环境已经不同,有了氢同位素链条与氦同位素链条。即使如此,氢气中质子的比重仍然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八五,的比重为百分之零点零一五,可能是核聚变的残余,拥有了核外电子,只能参与化合反应。地球如此,太阳等恒星会有不同吗?聚变能来自哪里?

地球上的第一周期元素有五种形态,也就是质子、中子结合的五种形态。没有中子参与的形态不参与核聚变,拥有核外电子的形态也不参与核聚变。所以,中子结构在核聚变中有重要作用。

中子由三百零六个巨光子组成,既是电中性物质,又可能拥有电磁属性,可能是巨光子组合体的极限。而质子由一个正负偏电荷光子三百零五个巨光子组成,是巨光子组合体相对稳定的形态,但是相对容易裂变为光子形态。中子裂变为光子可能必须转化为质子,所以核电站会有质子堆积。这是能量的浪费,应该加以利用。

通过分析所有化学元素的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中子递增趋势,也就是架构递增趋势。同时,架构也是相对不稳定架构,重力环境改变,就会自发的裂变为3”架构,俗称弱作用力。由于核力的偏电荷属性,不容许相反偏电荷物质形态存在,弱作用力只能通过贝塔裂变,也就是巨光子中偏负电荷光子裂变为正负电子实现。而中子的增加有利于电磁作用力的增加,形成所谓强作用力,强作用力可能是同电相聚作用力与电磁作用力共同形成。

通过质子中子对组合,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质子最多与两个中子结合,一个中子最多与两个质子结合,产生了中子轰击发生核裂变的可能性,人类已经利用了这种可能性。由于一个质子只能由一个正负偏电荷光子、三百零五个巨光子组成,中子只能依附质子由三百零六个巨光子组成,也是核裂变最多释放的能量,是为质能转化守恒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不能成立。但是,质量与能量可以转化是对的。

通过元素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化学元素的形成规律:“氘”、“氚”与“氦3”不可能聚变为“氦4”,一边发生聚变反应,一边发生裂变反应,是不可能的。所以,“聚变能”没有理论依据。即使可以产生“聚变能”,也远不如直接燃烧氢气成本低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