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的几种类别
(2011-03-08 09:38:01)
标签:
元稹牛虻新华字典牛尾巴杂谈 |
分类: 随感 |
说文解字:虻,啮人飞虫,从虫亡声。新华字典:虻,虫名。种类很多,身体灰黑色,翅透明。生活在野草丛里,雄的吸植物的汁液,雌的吸人、畜的血。汉语词典解释大致相同,但更清楚些,说虻是昆虫的一种,生活在田野杂草中。以此释义,牛虻即虻,虻即牛虻,吸血牛虻均潜伏于杂草深处,闻人畜之汗味,趁机叮咬吸吮,嗡嗡飞旋,似一阵风。唐元稹《虫豸诗·虻》中对其描绘得较为详尽:“阴深山有瘴,湿垫草多虻。众噬锥刀毒,群飞风雨声。”至于为什么人们将虻称之为牛虻,而不说是猪虻,马虻,人虻或者别的,大概是牛被虻叮最容易被田间劳作的人看到,而这种最勤劳而又最憨厚有力的动物却是牛虻最钟情者,可见牛虻可恶之至。
我有牛虻过敏症,前十数年也曾在田间劳作,只要被它叮上一口,立即就起包起团,大块红色,奇痒难忍,可谓深受其苦,对这种东西体验之深刻,不可谓肤浅。大凡事物,生物也罢,静物也罢,动植物也罢,昆虫也罢,没有不分类别的,每个类别都有各自特点。我不知道牛虻的种属,也不是虫豸学家,但却能够准确说出它们几类的个性。本文特分类释之,以餐读者。
一曰贪心胆小类:先在你身旁转悠几圈,待以为安全后选定你身体一个部位落定,开始吮吸血液。但只要你一耸肓,一振臂,它就立即闻风丧胆逃脱飞离,不复再来,能捞一点是一点。
二曰狡猾伺机类:探清货源后立即动手,把黑褐色针头插入肌肤,迅速抽吸些许,你尚未扑打,它便匆忙而去。而后伺机再来或到别处捞一把,不辞劳苦,乐此不疲,积少成多。这类牛虻因其狡猾不易捕获,须有火眼金睛,穷追猛打方可。
三曰趁火打劫类:此类可恶而又狡猾,看你手中繁忙而无暇顾及其余之时,乘虚而入,捞上一把,或者看到其他吸血者正在吮吸而你正在扑打之时,他便寻找另一处狠扎一把。唐孟郊《京山行》:“众虻聚病马,流血不得行。”即描述了众虻聚集叮咬之凶恶情景。大凡人们总是首当其冲处理先肇事者,它往往可以一躲了之。因为牛的尾巴不可能一下子横扫一大片。
四曰贪婪顽愚类:此类贪婪至极,吸血量大。尽管吃得满腹通红,大腹滚圆,尽管你恨得咬牙切齿,振臂喊冤,他也不轻易离去。一旦得手,便不会轻易放弃。宁为血汗之食而亡身,自恃翅膀硬,腰杆粗而有吞象之心无惶无恐,因而最为人所切齿。它虽顽固,只是抱以侥幸之心,如果它的刺不会扎得太深来不及拔出,而遭手掌连连痛击,它仍可戴伤逃遁,日后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痛饮一番。
五曰穷凶极恶类:或是厌恶阳光的照射,或是压抑得太久,早已腹中空空,饥肠辘辘,可谓武装到牙齿,一旦得时,便如恶虎扑食,以其吸食血汗为能事,恨不得一口气弄个腹满盆满。此类牛虻对人畜伤得最深,可穿过牛皮的任何部位,也可透过人的层层外衣而深入肢体,元稹《虻》中说道:“搏牛皮若截,噬马血成文。蹄角尚如此,肌肤安可云。”扎后不仅奇痒,而且奇痛无比,待针头拔出时,肌体仍然淌血不止,牲畜跳跃抽搐,人则咬牙切齿。
凡此种种,均在阴影的遮掩下或者太阳落山之后行动,但牛虻中也不乏胆大妄为者,他们自恃背后山体可靠,东窗事发后绝对有保护之物,所以太阳未下山就敢于在光明之中顶风作案,嗜血成性,明目张胆,无法无天,属于牛虻中之变态者,寻求刺激,不惜性命,往往短促暴毙。
多年没有深入田间劳作了,也不知现今牛虻可分为几类,会不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其生理机能和吸血习性又有多少改变。但不劳而获,榨取血汗,茹毛饮血,终为人民所唾弃。
元稹《虻》中表达了对其深恶痛疾之感:“汗粘疮痏痛,日曝苦辛行。饱尔蛆残腹,安知天地情。”
据我所知,牛虻也有牛虻的软肋,就是怕风怕雨,当然也怕巴掌和牛尾巴。如果人们肯稍微放下手中的活,举起巴掌,看那些知趣的牛虻还敢大肆啜饮人血么?如果黄牛水牛不是被人所逼,时时甩动牛尾巴,或者在地上打个滚,那些吸血者也无法玩命地吮吸。当然天气是最主要的,在朗朗乾坤或者狂风暴雨来袭,此行吸血者绝对无处落脚,抑或闻风丧胆,抑或无处逃循,期待这样的阳光和风力。
1995年8月20日初稿
2011年3月4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