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和VOGUE有个约会

(2010-04-22 21:08:21)
标签:

vogue

张宇

时尚

在我来到北大的四年中,今天,是我最感谢这个园子的一天。《VOGUE服饰与美容》杂志主编张宇,携爱将吴岭做客北大,讲述自己的职业历程,讲述<VOGUE>的故事,介绍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当然还少不了吴岭专业的流行趋势与服装搭配报告。之所以把标题定为“与VOGUE的约会”,而不是与张宇,是因为在我看来,今天不是一个针对张宇本人,或张宇针对我本人的谈话。而是对《VOGUE服饰与美容》这本杂志的一次深入了解。我承认,在此之前我对中文版《VOGUE》是有成见的。总觉得它未免太清高,太孤傲,太精英以至于拒人千里。而今日,所有成见皆被打破。

关于《VOGUE服饰与美容》

2005年9月,《VOGUE》杂志正式登陆中国大陆。那时,我读高三。除了课本和参考书、练习册,我的课外读物,都来自学校门口那个小小的报刊亭。在《VOGUE》之前,我几乎不看什么时尚杂志。但那天不知为何,在报刊亭花花绿绿的若干杂志中,我买了那一本创刊号,被五光十色的时装世界所吸引。《VOGUE服饰美容》给了我梦想:去看这个世界,这个大千世界,去追求缤纷的生活,去做一个成功的女人。于是我很努力的读书,我想我要考一个好学校,以后就有个好生活。郁闷的时候,我就和好朋友一起去西单那边的商场里逛,闻着一楼化妆品散发出来的香气,我们发誓今后一定要混得有头有脸。

后来,我就来到了北大,却莫名其妙地读了日语。

再后来,我就去了《瑞丽服饰美容》实习。又去申请了圣马丁,开始了自己写作的生活,开始与媒体有了更多的交流。或许是时尚杂志看得太多了,或许是工作之中东家长西家短的了解了不少业内的“八卦”,自以为自己了解这个行业,抑或许是因为我习惯了《瑞丽》那种超级实用,勤勤恳恳的亲民风格,我开始不喜欢看《VOGUE》了。“干吗啊,就你是精英,别人都是傻子吗?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的确,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甚至到昨天,我还是这么想的。我忘记了自己当初的梦想:去看这个世界,这个大千世界,去追求缤纷的生活,去做一个成功的女人。而这些梦想,是《VOGUE》给我的。

所以,当今天我坐在台下,听张宇介绍《VOGUE》这本杂志的历史,听她阐述她对“VOGUE WOMAN”的理解,才又找回4年前那种单纯的想法。首先,《VOGUE》是一本时尚杂志,和其他许多杂志一样,它讲解流行趋势,提供穿衣指南,传播生活方式。同时,也和国内一些少数的时尚杂志一样,它挖掘本土设计力量,推动中国时尚产业不断向前发展。而不同则在于,全球所有版本的《VOGUE》,都如同一个母亲的孩子一样,有着相同的DNA——做最好的杂志,把握时代的脉搏,为社会先驱及希望成为精英的人准备。也正因为有着康泰纳仕这样一个庞大的公司资源做背景,《VOGUE服饰与美容》在推广中国模特、发觉中国年轻设计师上,有其他杂志无法比拟的影响力。而在杂志内容上,《VOGUE服饰与美容》也是少数的几本原创性很强,并将版权授权给外国刊物的杂志。我记得张宇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认为我们的读者都是很聪明的,他们借由互联网,能够了解世界上各大时尚杂志的内容。所以我们对待每一个工作,都是认真的。我们不去捡外国杂志的“二手货”,而是原创,同时因为自己杂志的内容被国外杂志相中买去版权而感到骄傲自豪。”其次,《VOGUE》团队是热情而专业的,团队所有成员基本上都有外国生活经历,语言沟通能力自不必说,在思维方式上也更加开放,这对于一个时尚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特质。当然,也正因为团队成员出类拔萃的教育背景和优秀的公司资源,他们经常会犯所有“优等生”都有的一个常见的错误:眼高手低。张宇说:“我经常告诉我的编辑们,你们不要眼高手低,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去做。不要觉得‘我是<VOGUE>的编辑,我要优雅的工作’,而不愿去追着别人采访,去做基本的工作。”在谈到昨天微博上引起热议的“写作”问题上,张宇繁复强调,“勤奋”,“勤奋”,“话又说回来,其实还是刚才说的,勤奋”。如果只有想法,而不去认真将其付诸于行动,无论是编辑还是作者,都是不称职的。

关于张宇

我相信很多人都觉得她是个“女强人”,“女魔头”,“严厉的上司”,“态度强硬,雷厉风行如男人一般的主编”。但通过今天的谈话,我觉得张宇,其实是个很可爱的女人。

大学时代,张宇在北大读法律。因为从小就学英语,所以她的另一个英语专业的学历,是跳级完成的。87年毕业的她,不懂得什么是时尚,因为那时的国内也没有什么时尚。她唯一知道的,就是刚开始工作时,和妈妈去东单的外贸店,买一些从深圳、广州进的衣服,也觉得很时髦,还很贵呢。毕业后的张宇没有想要继续读书,她和当时的很多年轻人一样,想要搞外贸,做生意,赚很多很多钱。当然,生意她做得不错,只是时间长了,她觉得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了。身边的男人都太粗俗,千篇一律的日子过得也太乏味,于是,她想要转行。但做“时尚”,她想都没有想过。

朋友觉得张宇英文好,大学时候写的东西也不错,建议她去做记者。于是张宇傻呵呵地给报纸、杂志投简历,如同现在懵懂的大学生一样:我得过很多奖,我学历很高,虽然我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但我觉得我一定能胜任这项工作,请给我一个机会吧!诸如此类。后来,一家刚刚创刊的英文报纸看中了张宇的语言能力,她成了一名记者。从助理开始做起。现在的张宇,回想起自己刚刚开始做记者的时候,仍然会为自己第一次排版就排得特别整齐美观而自豪。

张宇与时尚有关的第一份工作,说来很好笑。那时是在香港,有人投诉某品牌的店员歧视大陆顾客。于是主编为张宇安排了一项任务:分别装扮成有钱人家的太太和大陆来的村姑,去那家店购物,看看店员的态度,然后回来写一篇报到。第一天,年轻的张宇被同事们装扮的“金光灿灿”,如暴发户一般。第二次,张宇又穿上主编那扔在办公室几百天没洗过的针织衫,扮成了村姑。可是她觉得店员并没有对她有什么“特别待遇”,也没有歧视,她觉得人家对自己挺好的,不好写什么批评的话。于是主编就要她写写自己的经历,整理成一篇稿子。张宇对待这份工作非常认真,采访、研究资料,洋洋洒洒写了两万字。两万字,对于新闻媒体来说,简直是灾难。主编一边看,一边将她的稿子成段删除,说:This is a novel!你是要出书啊!最后,两万字的稿子,变成了一篇英文2000 words的新闻稿发表。

后来,张宇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记者,一个很好的编辑。又在香港发行了一些杂志,后来做了香港版《Marie Claire》的主编,又去了中文版《ELLE》做主编,最后加盟康泰纳仕,成为中文版《VOGUE》的主编。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张宇承认自己很幸运。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她不从排版开始工作细致精心,认真准备资料,熬夜写稿,又怎么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专业的记者。如果她没有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又怎会被给予主编的重任。

这些当然都是工作上的张宇。而我觉得,生活中的她,是个很简单的女人。她不舍得自己的事业,也热爱自己的家庭。于是她即便是出差3周,也要带着女儿一起。精心打扮,开会、看秀、参加party、见各种工作伙伴,回到酒店还要陪孩子玩一会儿。她抱怨自己好辛苦好辛苦。可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她:这是你自找的啊。你又要孩子,又要工作,又要老公,又希望自己漂漂亮亮地去见人,那当然就会很辛苦啊。于是张宇欣然接受自己忙碌的生活,以为这都是她的选择,她愿意接受结果。就像她在2010年5月《VOGUE服饰与美容》的首卷语中所写的那样,“我们不只要穿戴时髦,还要事业满足感和家庭快乐;我们的生活不只有璀璨的一面,更有真实的一面。这些“want-it-all women 要的多,但同时肩负的责任、压力、困扰和付出也比传统VOGUE女性多,要想拥有所有这一切也需要我们以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来面对每一天。

张宇的演讲,严格来说算不上是演讲。没有稿子,想到哪说到哪,跑题了就继续跑,跑到半路又回到最初的主题。她脑子转得很快,但思路不乱。笑声爽朗,不失风趣,也不矫揉造作。对待年轻人她很有耐心,她说吴岭刚工作时拍的片子是disaster,但后来一点一点的积累,才有了今天那么多优秀的作品,她是她“看着成长起来的”。她对中国时尚行业和这个国家的责任感,不是天天喊着“振兴中华”,“大搞慈善”,而是从“让女人们搞到自信和美丽”开始,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为人们的生活增添快乐,而且要么不做,做,就做最好的。张宇不是女魔头,她是个认真的职业女性,是个温柔的母亲,是个豁达的上司,是个简单而快乐的女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