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和《血酬》》之间选择
(2009-12-27 13:28:11)
标签:
杂谈 |
《论语》是老祖宗几千年前留下的,其中倡导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但《论语》是解决人类总体生存的,代表积极向上的一种心态,总体是对的。《血酬》是在特定条件下人类生存的怪圈,就像在《引爆点》里说的那样,当一件事达到一定聚集就会出现快速扩张而出现爆炸,其威力足可以毁灭规则。《血酬》谈的就是人类历史上的强权政治,代价是以血、性命为代价。
历来世界上仁、义和名、利就是相对存在的,双方互为依存的条件,无名无利也即无仁无义,最好的情况就是各占50%,这样世界就太平了。只追求仁义,让名利没有生存的空间,世界不可长久。只追求名利让仁义没有活动的空间,世界也不可存在。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名利和仁义的角逐中生存和发展,最好不要到引爆点,否则收拾起来代价太大。这也是中庸之道的由来。
目前中国追逐名利的思想似乎已经超过了追求仁义的思想,这是一个危险的现象,《蜗居》就是一个折射,古人云,富贵皆人所欲也,但取之无道,不取也。好在现在有一股国学复兴之气,如果足以让很多人觉醒,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还可以维持下去,大国复兴之路则不是一句空话。
一件事似乎可以说明问题:我家附近桥下住着一个乞丐,无数人对其博以同情,所以尽管无屋以蔽日,但有食果腹。很多人想结束这位乞丐这种生活,据说还给这个乞丐的家里人打电话,但无功而返。于是又给收容所打电话,但问题来了,收容所认为:这不属于他们的职责范围,引述了无数理由和规则,但只要加入一个条件他们就可放弃他们的规则,这个条件就是必须有人出钱,而不是由收容所掏钱。而恰恰就是这个条件,让所有人望而却步,试想公共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如果让个人利益承担公共利益,必须假以名(所谓慈善事业),但物欲横流,谁又在乎小名?因此此事不了了之,结果就是乞丐仍旧在桥下,只是大家除了放些食物外,再也没人打电话了。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的问题实在不简单。值得思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