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
(2010-04-24 08:07:31)
标签:
学习成绩自利性归因三个维度教育 |
分类: 文笔天地 |
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
任国防
在学习当中,学生们总会有意或无意地为自己现有的学习成绩寻找原因,如为什么学习成绩是这样的,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否会更好等等,这些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对学习成绩进行归因的过程。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学生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动机,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特点,因此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有效的归因,并进行相应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心理学家韦纳等人在整合了前人的归因研究后认为,人们往往根据内外部、控制点和稳定性对行为进行归因。根据内外部可以将行为归结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努力、能力、性格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运气等。根据控制点可以把原因划分为“内控性”和“外控性”原因。内控性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行为的结果,认为成功和失败都是由于自己可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外控性是指个体认为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的结果,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根据“稳定性”,可以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稳定的原因是指个体认为引发行为的原因是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不稳定的原因是指个体认为引发行为的原因是容易改变的,是不稳定的。对行为的归因根据上面的三个维度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期待和情感),同样,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进行归因时,也会由于三个维度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果,具体如下:
1、对学习成绩的归因不同会导致对以后的学习成绩的期待发生变化。如果把学习成绩的结果归结为努力或运气这些稳定性不强的原因,那么对下一次学习成绩的期待与这一次的实际结果可能不一致。例如,如果认为这次学习成绩较高是由于运气的结果,那么可能产生下次也会较高的期待,也可能不产生,因为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因素,学习成绩的高与低取决于以后的学习是不是努力或考试时的运气怎么样。但是,如果将学习成绩的结果归结为能力或试题的难度这些稳定性较强的因素,那么对以后学习成绩的期待很可能会与这一次结果相一致。例如,把失败的原因看成是自己能力差,那么人就会担心下一次还会失败,因为能力是比较稳定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
2、归因还会使人出现情感反应。把成就行为归因为内部原因,会出现较强的情感反应,在成功时感到满意和自豪,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但如果把成就行为归因于外部原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出现太强的情感反应。
3、归因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生认为导致目前学习成绩的原因是可以控制的(如努力),那么即使他目前的学习成绩较差他也不会丧失信心,因为他会认为通过改变这些可以控制的因素,就可以改变将来的学习成绩;如果学生认为结果是没有办法控制的(如运气),那么即使他目前的学习成绩较高,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会太高,因为他会认为好坏并不是自己说了算,从而放弃努力。
根据上面的理论,我们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的归因。
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
归因倾向是持续影响学生对学习成绩归因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的前提。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这可通过特定的归因问卷来测定,也可在长期的师生相互交往中留心观察,归纳总结。教师应根据我们上面谈到的三个维度具体分析学生是经常把学习成绩的高低归于稳定的因素还是不稳定的因素?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可控因素还是不可控因素?
2、区别对待不同归因倾向的学生
对于不同归因倾向的学生,教师应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总是将学习成绩的失败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应经常引导他们对失败作出努力不够的归因,使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可能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而对于那些总将学习成绩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的学生,教师应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让他们相信学习成绩的好坏自己是能够控制的。对于那些成绩一贯比较差且深有内疚感的学生,教师也不妨将原因引向外部,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3、把握好教材和考题的难易程度
任务难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实验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控制教材和考题的难度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或失败,因此,把握好教材和考题的难度至关重要。过难过易的任务都会使学生对学习成绩做出不切实际的归因。如果教材或考题过于难,必然使学生经常遭到失败,这容易使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这类稳定原因,挫伤其自尊心,降低学习积极性和坚持性;如果教材或考题过于容易,学生轻易就体验到成功,容易做出自己能力强的归因而沾沾自喜,认为不用多大努力就能学得好,从而减少学习兴趣,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因此,教学内容和考试题目的难度应切合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既使他们感到力所能及,又使他们认识到要经过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4、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
归因过程往往会产生偏差,其中之一是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归因于自身之外的情境或他人,这种倾向称之为自利性的归因偏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发现,教师往往把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归因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好,而把学生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学生不努力或能力差等。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学生的“自利性归因偏差”,教师应引导他们正确、全面地分析成败的原因,学会从教师的角度想问题,看到自己的不足。当然,教师也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以发扬优点,改进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的归因,而不特别强调对学习成绩进行正确的归因,这是因为我们认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决定性因素,而正确的归因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例如,学习不好真正原因可能是这些学生的能力低,但是如果如实地告诉他可能会使他感到无能为力;而如果他感到是自己努力不够的结果,他就可能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投入些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的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