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宋仁宗时代

(2022-05-29 19:35:19)
分类: 我的读书

 走进宋仁宗时代

                                                     走进宋仁宗时代


    随着电视剧《清平乐》、《大宋宫词》等的播映,人们对宋朝的兴趣愈来愈浓厚。因此观众迫切想更多地了解宋朝。目前市场上有一本书格外引入注目,那就是唐博所著的《宋仁宗时代的大人物》,无疑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了解宋朝的需要。

    说起唐博,我还有一面之缘,那是在20161月,我受邀去北京参加“城市之光”书店客栈启动仪式。晚上在一家四合院式的客栈里举行联谊活动,一位年轻的学者唐博博士来到了现场,他很随意,当他知道我也姓“唐”时,就象见到“本家”一般,热情的招呼我,并互加微信,俨然成为了“微友”。

知道唐博,是因为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的讲座,他是其中最年轻的80后主讲人,他讲的是《清案探秘》,从宫廷秘闻、朝廷轶事、百姓故事三个角度,讲述那些扑溯迷离的故事,非常吸引人。他现在是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工作。他曾经作为河南高考文科状元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后来从硕士,读到博士,进入清史研究所,成为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的关门子弟。

我每天从微信朋友圈中关注着唐博的信息,从中也让我获益匪浅,我尤其注意他的出版动态,从《历史大变局:中国经济风云的50个桥段》,到《一驿过一驿:中国驿站2000年》,还有《驿站小史》等15部作品,都是具有学术性和通俗性兼容的历史著作。他最为看重,也是他颇为得意的是《跟着唐博学历史》(三卷本》,他计划在有生之年还要写出若干卷,最终形成一套“唐博中国史”,这是他的愿望。而《宋仁宗时代的大人物》目前成为历史读物畅销书,更是难得的现象,据豆瓣读书评分,打出了9.3分的好评,可见得到了读者广泛的认可和欢迎。

至于为何会写宋仁宗时代,唐博说,这是一段值得反复回味的大时代。书中的36位大人物,以及他们背后千千万万不知名的小人物,正是成就这个时代的重要元素。正所谓,人民创造历史,人民书写历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和我的时代”,仿宋仁宗的口气写的自述,这不由得让人耳目一新,他总结了在位四十二年的历程,并对自己进行了评介:我是个好人、我是个官家、我是个俗人,同时点到了“我这个时代的大人物”,这些人物“不但在一千年后的中小学课本上频繁露面,还被搬上了银幕,在电视剧和戏曲唱段里同框。”由此拉开了该书的序幕。

该书讲述了这个时代的36位人物,而且每一个故事的开头都会用一首词作为人物出场的起始点,这立即就能让读者进入到宋朝的文化氛围之中。这些人物不但包括文官士大夫,而且包括后妃、宫女、宦官、武将、士兵、少数民族首领、敌国首领、平民工匠、科学家等,囊括了宋仁宗时代社会各阶层对当时历史有一定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其中有范仲淹晏殊、王安石、包拯、毕昇;狄青展昭元昊;福康公主张茂则赵元俨等等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个个人物形象,而他们身上所串起的一个个故事,呈现出一立体丰满的清明上河图

就说宋仁宗赵祯的生母李顺容,唐博先写了民间流传广泛的“狐狸换太子”的传说,然后再讲宋仁宗父亲宋真宗当时面临的处境,一点一点用故事的方式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唐博很幽默,也很通俗地称之为宋版“代孕”,这一下子就把时代拉近了,让现代人很容易就能理解当时皇帝、刘娥、李顺容三者之间的交易。

特别让苏州人熟悉的范仲淹也是这个时代里的杰出人物,从该书的讲述中,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的文武全才的形象。尤其是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这乐而乐”的品质是让人永远敬仰的。唐博说:“一个诞生出范仲淹的民族,注定是伟大的。因此,任何时候,珍惜范仲淹,珍惜他这样的人,以及他的意志品质,就是珍惜这个民族的过往与未来。”

与苏州有关的还有苏舜钦,他是沧浪亭的修造者,他的人生悲剧也是颇让人回味的,尽管沧浪亭给了他一个安静的角落,但他始终做不到心静;他向往桃花源,但又脱不掉现实的羁绊。沧浪之水潺潺流过,似乎还在诉说着苏舜钦喋喋不休的自辩和吐槽。

……

   无论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晏殊醉翁自居欧阳修,还是以青天”形象家喻户晓的包拯;以变法而被名垂青史王安石;编纂了《资治通鉴》,但却因砸缸而被们牢牢记住司马光。以及其他文臣,吕夷简、韩琦、文彦博等另外还有开创了活字印刷术的毕昇悲情词人柳永等等,一个个的传奇故事打开了时空的大门,让我们进入宋仁宗时期,进入那个群星闪耀时,进入他们的世界

《宋仁宗时代的大人物》写的是人,一个个历史人物在唐博笔下写活了,我们通过这些人,学会看人,学会看历史, 唐博有句话是颇为耐人寻味的,他说大人物通过身体力行,为我们留下了大智慧。书写他们,不为歌功颂德,不为翻案取宠,不为吹毛求疵,只为汲取智慧,古为今用。”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发表于2022年5月28日《苏州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