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我笑了,上帝笑了没

标签:
路金波中国宋体思考故宫 |
分类: 关于小猪的事 |
昨天去听了南方周末和联想办的中国版的TED,《THINK+大声思考》的系列演讲,简介就省了,怎么形容我的感受呢,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我应该是和台上那一拨人是一类人,每个人表达的活着的方式不一样,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成功或失败,但是我也是愿意思考的人。
http://s11/mw690/4b173076gcd2fbad5f67a&690+,我笑了,上帝笑了没" TITLE="think
虽然台上的每个人只讲16分钟,但是一共有13场,从下午2点到傍晚6点多,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有出名的也有不那么出名的,有成功的也有不那么成功的,在台上分享他们的思考,其实我心里有那么一点点感动,我个人不喜欢大而空的口号式的东西,越是具体,越是细节,越是一个点,会越让我感到真实,而这些人分享的思考切入点真的都很小,都是从生活里捞出一片看似菜叶的标本,让我愿意像一个朋友一样倾听和会心一笑。
说实话,一下午听13场演讲,不疲倦是假的,不过也正是这样,我还记得还愿意回味的就是我内心所接受所选择的思考方式。
第一个是邵夷贝,一个海选嘉宾,之前我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不过16分钟她是以唱歌形式来表达她的思考,十几首歌的串演,是从历史背景中挑出那些歌者的情怀,后面几首是她的原创,大多是对现状,大到政治,小到生活的调侃,网络上对国家对生活的抱怨和控诉基本都能在歌里听到吧,可能是因为内容不是那么丰富,所以用唱歌这种比较能抓住人注意力的形式来表达,当然也跟她是一位歌手有关,不过就事论事,我并不是很赞成把眼睛一直盯着社会的坑,而遗失我们自己的美好,我不歌颂党,但是我热爱生活,而生活的乐趣百分之八十都是我自己所能够掌握的。也许也是因为她与我思考的点不一样,所以她是邵夷贝,我还是我。
接着是世博城市星球馆之父安路子先生,我聚精会神地听他说每一句英语,我已经好多年没有这么聚精会神了,在他问我们儿时的梦想时,周围响起一片“医生”“老师”“工程师”之类的,我顿时发现我小时候是多么地天真和霸气,我对旁边的MM(我不认识)说,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皇帝,你信吗?我听一篇完整的16分钟的英语演讲还是比较吃力的,到了我的极限,我实在是太困了,重温了一下高中上课时打盹的美好生活,我想说的是安路子先生还是极好的,只是我自己英语水平不行,哎!我现在可是一点都不想当皇帝,皇妃也不想当,更不想穿越,但是有想过如果可以穿越,想去哪个时代,我想去三国,找华佗,让他把遗产交给我。
这次的大声思考请来的演讲者各行各业,那位很质朴的建筑设计师黄印武,在他刚开始演讲的时候,我是觉得很无趣的。他说话的声调跟他的身材一样瘦,即使讲到后面也没有什么兴奋点,但是他身上从内而外渗透出来的实事求是,以及他在演讲时一再强调的建筑设计对待历史留下的建筑、哪怕是断壁残垣也要有谦逊的态度,倒和他不温不火的演讲风格相得益彰。做事先做人,做人就要学会尊重,人在自然在历史面前实在是没有高傲的资本,一声令下,前人的遗产,历史的足迹,说灭就灭,有时候想想就很痛心,那天还和同学讨论故宫这种建筑可不可以重建,同学说以今天的技术,重建一个故宫,十个故宫又有何难,但是且不谈从设计到细节的从无到有,就说copy一个故宫,也许也不会有古代那个时候神圣的使命感和用料做工上的精益求精了,更何况它还承载了这么久的历史浪淘沙,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一个故事,都是过去存在的证明,新建的永远copy不了这些。特别是我很爱看凤凰卫视的《筑梦天下》,我甚至觉得建筑就跟人一样,有自己从出生到辉煌到衰落的经历和记忆,有着和人相识,相知到相离的过程,也有从轻狂到沉淀的感情,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再怎么重现也只是我们自己的脑补,只有从这些历史留下的只言片语中我们才能肯定那个时代存在过。现在的建筑如雨后春笋一幢幢拔地而起,建的快拆的也快,和城市的喧嚣与浮躁一样,匆匆赶着,都忘了自己是怎么生活的。
后面出场的名人有点多,比如路金波,当时到路金波演讲的时候,都有一批关注端着高端相机蹲在舞台前拍啊拍啊,好累,大概是因为喜欢吧。我是因为韩寒代笔事件才知道有路金波这号人物的,但也没有特别关注,不喜欢也不讨厌。而他演讲的演讲明显比之前的几位要熟练,笑点不断,怎么形容呢,我觉得有点油腔滑调,不过是大众喜欢的那种。他的思考,是时代的改变会造出一批新的人,他特别提到两个时间节点,1898年和1978年,这两年前后各推五年的时间段了很集中地涌现出大批“大家”和“人物”。他分析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这两年又有什么事情发生,而这些人物们与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因果关系。这时我对他倒是有些刮目相看了,倒不是他有多牛逼,而是他思考的这些是我曾经蜻蜓点水地想过,但是没有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思考本身就有一种很认真很执着的态度,而且是善于从大家蜻蜓点水的那个点多想一步,多问一层,这需要平复自己的浮躁和懒惰。他说的这个问题这不就是时势造英雄嘛,但是为什么,到底是怎样具体的时势造出了哪样的英雄呢?我从来没有细想过,他说上帝造人就跟种地一样,一拨一拨的,有时来个旱灾,有时来场洪涝,怎样的气候造出怎样的人,有点意思。我又想到人与天之间其实也有着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天人合一是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人和天的关系,那如果从天的角度呢?
还有天猫总裁张勇分享了他是如何让双十一成为天猫的标签,让双十一成为全民狂购的盛会的,这个思考的出发点和我平时的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从用户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揣摩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情感模式,找到突破口和共鸣点。这个过程说起来很容易,但是这个内部思考的过程,很痛苦也很快乐,每一个点每一个细节看起来都可以发散都可以开花,但其实宏观看过去一面白纸,点在哪里,好吧,一个面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抠出一个甚至很多点,印上我们自己的印记,还要被喜闻乐见,真的很不容易。而且天猫双十一活动说实话真的做的很成功,我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思考着思考着思考出一个bigbang,然后就被喜闻乐见了。
在所有的演讲中我最喜欢的是3G门户总裁张向东的,也不是因为他有多成功,有多出名,只是因为他是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他是个真正的思考并自得其乐的人,这在举手投足间真的能看出来,他上来的时候我就听见我后面的两个人惊呼“好潮啊”。他讲的其实切入点也很小,从他的一个围脖(真正的围脖,大红的,所以很潮)能有多少功能开始发散,然后到手机闹铃能有多少方式,以能真正有效杜绝因为赖床迟到为目的,让人愿意为这种手机闹铃付钱。额,我只是我,能想到的只有我所知道的。他思考的那几个真的很有趣,比如时刻更新的脑筋急转弯闹钟,或者是定数摇摇闹铃等等,闹铃只是手机的一个功能而已,而现在,放眼望去,手机的附加功能何止只有闹铃,可以在它身上发掘的价值太大了,所以各大巨头争得眼睛都红了。他的标题是《我,手机人》,all in one,这也让我想起周末在电影频道看的威尔史密斯演的《我,机器人》,是不是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能代替的高科技会反噬人类,这也是我曾经很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之一,其实我用的还是很落后很落后的手机,我个人对高科技本能对高科技有一种排斥情绪,我讨厌它们消耗我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我还是不可避免地仰赖着它们,比如现在打电脑,很矛盾是不是?但是我一直都很相信人类自己本身是很强大的,也许是思考的力量,也许是精神的能量,的确是改变了很多,创造了很多,甚至创造另一个自己也不是不可能,听起来有点可怕。但是我觉得,人不能退化,要和科技和自己创造的这些东西一起进化,否则就会反过来被控制,被主导。惰性,是本性,但是不能是主性,人只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考方式,就不会在各种光影中迷失。
最后说一说贾樟柯吧,他是最后一个演讲者。在这个时候我真的又有点乏了。我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只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很普通但很真实的一个形象,跟他的作品风格一样。我一开始有些恍惚了,也没注意他讲的题目是什么,就听见他在从小时候开始讲起,不愧是导演,讲的很有画面感,而且是真实经历的,感情什么就自然而然流露了,我当时在想,这到底是在讲什么,这么琐碎,我后来翻了翻发给我们的目录,题目是“沉默的大多数——从乡村到县城的青年肖像”,我突然觉得这个题目起得太好了,他那些琐碎的细节就像素描一样,呈现出那个时代他经历的,他看到的,而也许我们忽略的擦肩而过的那些肖像。再仔细听下去,就像看一幅画一样,没有花哨的色彩,但是是最真的呈现。
还有很多其他的,我就写这么多吧。昨天四个小时还是很值得的,思考了一些以前不会特地捡起来思考的问题,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不知道昨天上帝笑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