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犹太博物馆的生命

(2010-05-20 23:26:00)
标签:

新馆

博物馆

犹太人

希特勒

通道

分类: 故事里的事儿


    今天看了2009年的一期《筑梦天下》,是讲柏林的犹太博物馆。

其实这个节目介绍建筑的重点并不只是在建筑风格这些单调的事情上,每个建筑都有其自身特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我真正喜欢这个节目是因为它让每个建筑都有了自己的生命。

犹太,是个悲情的民族,从存在那天开始,寻寻觅觅,只为一方能安居乐业的土地,然而却始终凄凄惨惨,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也是个优秀而坚强的民族,苟且偷生也好,背井离乡也罢,在多年后能在曾经的梦魇之地建起自己的博物馆,直面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冷眼这块昔日血肉模糊的土地,这个博物馆不仅是对这段过去的控诉与愤怒,更多是立起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历史虽然让这段硝烟冷却,但是让受害者冷静的最好办法就是尊严,让尊严有尊严地插在所有人心里。

说实话,我也是第一次看见这种尖锐而压抑的博物馆,跟我以往印象里的博物馆完全不一样,它不是微笑着迎接来者,而是一种伤,不是伤悲和伤痛,而是毫不避讳地将自身的伤坦然展示出来,没有任何矫情的成分,从外观看,新馆和旧馆风格迥异,旧馆是德国的典型的中规中矩(用这个词形容好像有点讽刺)的风格,新馆是后来犹太人劫后余生后回来建的,鸟瞰是道闪电的形状,转折尖锐而犀利,节目里说这道闪电意味着德国侵略别国的闪电战。但是我第一眼就觉得这是道伤痕,锐利的形态仿佛一不小心就会割伤某个脆弱的旧伤。新馆和旧馆在地面上的部分看起来就是两个独立的建筑,也的确是,新馆在地面上没有入口,但是入口在旧馆里,两个馆地下是连通的。

http://s16/middle/4b173076g87091c869a0f&690

http://s9/middle/4b173076g87091d20e8f8&690

http://s1/middle/4b173076g73e75480e6a0&690

这个博物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从旧馆通往新馆的通道。就像黑白电影一样,这里没有色彩,甚至没有充足的阳光,而且在通往地下室的通道中,有三条岔道,其中两条是死胡同,象征着那些犹太人残酷而现实的命运。两条岔路通道里没有展品,空白,让人心头压抑得难过,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里所有东西都是有角度的,天花板,墙面,墙面上不规则的缝隙,乃至整个空间都给人一种扭曲而倾斜的错觉,也许对于那时无助的犹太人来说,这个世界没有色彩,只有这种撕心裂肺的绝望。

http://s4/middle/4b173076g87094949f713&690
(从旧馆到新馆是从往楼下走的)

http://s7/middle/4b173076g870939761886&690



http://s12/middle/4b173076g8709200f766b&690

那条长长的通往新馆的走廊里,有一个房间,里面是艺术品,满地的面具,面具很简洁,但所有面具都张着嘴,仿佛在拼命呐喊,向这个世界呐喊,向自由呐喊,安静而干净得可怕的博物馆里仿佛回荡着无数逝者无声而执着的呐喊。

http://s4/middle/4b173076g870934092493&690

我还没有身临其境,只是跟着短短几十分钟的节目去了解这个建筑,但是一种深刻的感情从这个建筑本身透出来,透得我心痛。这个博物馆不是因为里面的那些历史材料让人了解历史,而是其自身就有着生命和情感,仿佛一个泪水流干了的老妇,满脸皱纹,伤痕累累,神情倔强而冷漠,透着有一种浓重的痛让每个人感同身受。

对于二战那个时候的历史我不好妄言什么,看得出来,希特勒当时是真的下狠手要将这个种族赶尽杀绝,至于他当时是怎样丧心病狂的心态无从得知,但是主持人说得很好,历史终究不是电影,没有那么多的绝处逢生,很多,真的很多人的生命在希特勒这道闪电的鞭打下带着希望与绝望离开这个世界。

节目最后放了一个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的镜头,刹那间我有种泪水涌出来的冲动,不是为犹太人最终讨回了什么,而是因为第三条路终究不是死胡同,只为这个民族没有被抹杀掉。

http://s5/middle/4b173076g870953f66034&690

“死亡”的烙印给“生命”的钱币带来价值                                                      

使它能够用生命来购买真正宝贵的东西                                                     

                          ——泰戈尔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