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史实
 
         
http://s6/middle/4b172c31h95c9ad9d0df5&690
 
   《杨乃武与小白菜》作为文学作品流行很广,在我国民间也广泛的流传着这个可歌可泣的奇冤故事。作为文学作品,它是根据我国清朝末年发生在浙江杭州附近的奇案编写而成的,但是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与故事本身的事实有很大的出入。《东海》杂志曾经发表过杨乃武的女儿对此案的回忆。
   
杨乃武祖居老余杭,20多岁的时候考取了秀才,他性情耿直,好打抱不平,能为百姓说话,但富豪官府却骂他是讼师。小白菜本名叫毕秀姑,日常喜欢穿绿白色衣服,系一条白围裙,别人便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小白菜”。她同葛品连结婚后,有一段时间没有房子住,就住了杨乃武家的一间房子。葛品连是个做豆腐的,因常住作坊不常回家,秀姑就叫杨乃武教她识字,念佛经。有几个无赖常来戏弄她,杨乃武见到后狠狠地斥骂他们,这些无赖就制造流言蜚语,说什么“羊(杨)吃白菜”。就这样,他们就从杨乃武家搬出去了。
   
当时的知县刘锡彤的儿子刘子翰,是个好色之徒,见秀姑搬出了杨乃武家,顿生歹意,将她骗至家中强奸了。秀姑怕刘公子权势,不敢声张,哪知却被粮吏何春芳知道了,何早就看中了秀姑,一天潜入秀姑家里想要奸污她。秀姑坚决拒绝,正好其夫归来,何春芳溜走了。不久,秀姑的丈夫因病去世了。葛母对儿子之死有疑,便呈上状纸,告到县衙,但是状纸上只写死因不明,并未涉及到任何人。就在此时有别有用心的人向知县告密,说杨乃武与秀姑通奸,毒死葛品连。于是就将秀姑逮捕审讯,县衙在审讯秀姑的时候,她一直不承认自己害死丈夫。刘锡彤便下令施重刑,秀姑熬刑不过,在昏迷中说杨乃武给了一包药,吃了这药,葛品连就死了。
   
余杭知县刘锡彤取得秀姑的口供以后,迅即传讯杨乃武,一连审讯了数次,动用各种刑具,杨乃武也没有承认。于是,刘锡彤又把杨乃武、秀姑、葛母都押解到杭州。杭州知府陈鲁是军功出身对杨乃武作谤诗、代他人告状,早就怀恨在心,加之刘锡彤的先入之言,此案一解道府里,即不容杨乃武置辩,就用刑逼供。秀姑怕受刑,不敢翻供,葛母听秀姑诬供也改供说:“她盘问秀姑,说是杨乃武叫她下毒的。”一连几堂,杨乃武熬刑不过,只得诬服。按当时大清刑律判定:“葛毕氏(秀姑)凌迟处死,杨乃武斩首立决。”这对于杨乃武来说,恰如晴天霹雳,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见此奇冤要舍命相救。当浙江巡抚会审时,一味庇护府县原判,杨乃武一再声称:“并无在仓前镇买砒霜之事,前系畏刑乱供。”巡抚是最后一审,他也认定案情确实,至此就成了铁案了,只等刑部回文一到,就立即执行。杨淑英和杨乃武的妻子,走了两个多月才到了北京,随即向都察院衙门呈递冤状,不料都察院连问也不问就将他们押解回浙,仍交巡抚审理,乃照原拟断结。杨淑英不服此判,决定在赴北京告状。她在去前找到了杨乃武的几个好朋友,请他们给在京的浙江籍官员写了信。杨淑英二次进京,面叩在京的浙江官员,并向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分别投递了冤状,又通过大学士把本案内情面呈两宫太后,请皇上重视此案。慈禧太后对此案还下了一道谕旨。御史委湖州知府在另审此案时候没有动刑,杨乃武及秀姑都推翻前供,照实诉说。巡抚杨昌睿与知县刘锡彤,对此案心怀鬼胎,用重金行贿收买一些人,对杨乃武和秀姑又用极其残酷的酷刑日夜审讯。杨乃武和毕秀姑他们只得再度诬服,于是又维持原判。因此,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些举人生员以及杨乃武的好友三十多人,联名向都察院及刑部控告,揭露此案十审七决,都是严刑逼供所致,这是草菅人命。当时京中有的浙江籍的御史、京官等也一再在慈禧太后面前为此案说话,认为只有提京审讯,才能澄清真相。并向慈禧说:“此案如果不平反,浙江将无一人肯读书上进矣。”
   
于是,慈禧下了一道谕旨:“交刑部彻底根究。”这次由刑部尚书至审,杨乃武把案情经过详细申述,强调自己既没与葛毕氏(毕秀姑)通奸,更无合谋毒死葛品连之事。秀姑也口呼冤枉,表示绝没有这回事。又经过开棺验尸,结果无毒,此案才算查清。光绪三年二月十日,慈禧才下了平反谕旨,但是对涉案的一些官吏并没有从严查处,只是革职了事。杨乃武已于一九一四年去世。秀姑出狱以后,削发出家为尼,死于一九一九年。
 
            
http://s13/small/4b172c31h9f9ddcad1a3c&690
 
   
这就是文学作品《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史实。当然,作为文学作品,是允许塑造、夸张的,一些故事的情节和细节也是可以有作者编纂的。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会想到在中国的历史上,绝不止杨乃武一个这样的冤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