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尹才干简介及作品《中秋月》
(2022-03-26 08:11:03)
标签:
中秋月教材解读作家尹才干 |
分类: 高校教学 |
作家尹才干简介及作品《中秋月》
尹才干(1962—
《中秋月》
尹才干
中秋月是一个饼
天下人都去咬一口
过了十五又缺了
中秋月是一坛酒
吴刚用桂花酿造的
大家一喝就醉了
中秋月是一枚纽扣
扣在游子风衣上
温暖一个个冰凉之夜
中秋月是一盏灯
悬在遥远心空
照亮天涯回家路
【赏析】
《中秋月》这首小诗,创作于2000年9月;有两种版本,一为十二行诗,一为十六行诗;两种版本可作类似解读。
《中秋月》,从题目便可推测,写的是中秋时节“人月两圆”的喜悦,“人月两缺”的感伤,尤其是创新性的“咬月”“缺月”,可谓是四川作家、诗人、评论家尹才干先生的又一妙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引起读者共鸣,并被广泛关注传诵,被一些大、中、小学校选作教材。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有的学校全文选用,有的学校删去了一节,保留了前三节。全诗共四节,每节皆用一个比喻句展开。
第一节将中秋月比喻为“饼”,吻合中秋佳节人们喜欢吃圆圆的糍粑、饼子的习俗等;“天下人都去咬一口/过了十五又缺了”两句,在构思、立意、达意上最为创新,最为巧妙。其中“天下人都去咬一口”一句可谓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别有趣味。诗句并没有直接写普天下的人如何赏月,而写的是普天下的人都在“咬”月,“咬”比“赏”自然进了一层。一个“咬”字,不仅是在“咬”月,而且是在“咬”团聚,“咬”亲情、友情、爱情,“咬”得境界全出,团聚欢乐、赏心悦目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咬”,应当是爱得深沉,爱入骨髓了,相见时表现出的一种异常行为。“天下人都去咬月,且把月亮咬缺”一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是首次出现。“过了十五又缺了”,一个“又”字乃神来之笔,读者读到此词,一种遗憾、失落、感伤之情立即涌上心头,情绪由高处一下子又跌落到低处了。正如尹才干打油诗曰:“人有阴晴时,月也有圆缺。中秋一夜短,何处不咬月?”(尹才干《何处不咬月》)“又”,意指月亮原来是缺的,圆少缺多,慨叹“此生此夜”多么短暂,正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包含了世间聚少离多的哀伤与感慨等,内涵丰富,意义广泛。
第二节把中秋月比喻为“酒”,意义就更进一层,这种乡情酒,是世界上最醉人的酒。中秋月下喝的酒,可以说不是“酒”,是故乡“情”,是故乡“愁”。正所谓“劝君更尽一杯酒,明日别离不用愁。把酒对月常畅饮,故乡栖息在心头。”(尹才干《故乡栖息在心头》)“大家一喝就长不醒”,醉,沉醉之意;醒,清醒之意。一醉,就是千年万年。诗中引出了神话人物吴刚,醇香之酒——桂花酒,丰富了内涵,厚重了诗意,增添了阅读趣味。
第三节把中秋月比喻为“纽扣”。“纽扣”,是指用来扣合衣服的球状或片状小物件。中秋月是球状,把它比喻为“纽扣”,既形象又贴切。这一节明白无误地是在写“月圆人未圆”的状况,亲人在家,游子在外,一个天涯,一个海角,关山万里,如何能够相逢呢?亲人如衣服,左右为两片,扣合在一起保温暖。相隔千山万里,中秋月正好是一枚硕大纽扣,“扣在游子风衣上/温暖一个个冰凉之夜”。诗人尹才干说,“中秋身心冷,隔离何足奇。月扣两地衣,寒风怎侵袭?”(尹才干《月扣两地衣》)将中秋月比喻成“纽扣”,想象大胆、神奇、确切,古今独有,令人叫绝。
第四节把中秋月比喻为“灯”。这里“灯”,指“心灯”。思念故乡的情愫,将永远升腾在心空,将永远照亮天涯海角的归家之路。正如诗人尹才干的一首打油诗所言,“悠悠中秋夜,关山千万重;自有心灯照,何处不相逢?”(尹才干《悠悠中秋夜》)
整首诗从中秋月的“形状(饼)”诱人写到“情愫(酒)”的陶醉,“寓意(纽扣)”的温暖,再写到“神韵(灯)”的思念,由当年中秋之月夜,推想至之前之后的360多个日子,都是回归在中秋的路途中,由团聚情归结到离别情再归结到团聚情,即团聚——离别——团聚,回环往复,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诗歌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新,平易通俗,意味深长,感染力强。尤其是创新意象“咬”,“咬”出了新意,咬出了境界,咬出了价值,咬出了诗歌的生命力。(一芩)
(选自《鸭绿江》2019年第8期,《中国文学》2021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