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才干:武胜豆花一想就垂涎
(2021-12-16 15:24:33)
标签:
武胜豆花四川尹才干 |
分类: 散文辞赋 |
尹才干
“一碗豆花饭,二两老白干,有滋有味吃半天。”这几句顺口溜,是嘉陵江畔武胜人休闲慢生活的缩影。吃豆花饭,是武胜县一大美食特色,是大街小巷靓丽的风景线。
天刚微微亮,武胜县大街小巷的各色各样的豆花馆,便开始忙碌起来。从最早的一批上班族开始,一直营业到傍晚(也有少数馆通宵不打烊)。它伴随我们的一日三餐,营养丰富,物美价廉,男女老少都很喜欢吃。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叫一碗豆花,打二两白酒,呼一碟花生米,细嚼慢咽,就要优雅地吃上一上午;中午吃豆花还要加上一份烧白(或东坡肘子),那绝美的滋味现在想起都还要垂涎三尺。
如此美味佳肴,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有哪些特别的讲究。首先将黄豆浸泡到一定程度(浸透)后,才开始磨制豆浆,豆浆要用专门定制的滤布来过滤。然后生火,将豆浆煮沸。关键的动作来了,就是点豆花。点豆花的关键是胆水浓度的掌握(当然没有一个确切的浓度值,因为其他条件很多,所以浓度就完全靠经验把握)。胆水用小瓢儿一瓢一瓢的下,每锅豆花下几瓢胆水、怎么下胆水都很有讲究,这些都是机密的东西,是不会轻易传人的。下胆水直到豆花成型,最后用筲箕榨出多余的水份,豆花就算是做好了。这里要注意的是,一是豆花有老嫩之分。老豆花,就是水分较少,更接近于豆腐,这种豆花豆香很浓,感觉口感有点粗;嫩豆花,看上去就是水汪汪的,入口即化,让人余味无穷。二是豆花不是豆腐脑,豆腐脑、豆花和豆腐,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在用“凝固剂”点的功夫上的小小差别。点嫩一点就是豆腐脑,点老一点就是豆花,豆花压去多余的水分就是成块的豆腐。但是豆腐脑一压,就一塌糊涂了。
接下来,油碟的制作可谓机密中的机密,或者说是核心机密,非徒弟是绝对不会传的。这里,只能说点“皮皮”(表面的东西)。首先就是辣椒、花椒、胡椒的制作,三椒首先要用对窝充碎而不能用机器打碎,然后用上好的菜籽油熬出来,熬的过程中加入很多调料(这些都是秘密),适当的火候,就可以了,当然熬制的时候经验是最重要的。再次,就是配碟,还要加些辅助佐料,比如生姜、葱末、大蒜、花生、芝麻、味精、白糖……什么的,这也是秘密。油碟,分红油碟、青油碟、半红半青碟三种。红油碟,油成红色,经过加工秘制;青油碟,油成自然本色,未经过任何加工。半红半青碟,就是二者的综合。用什么油碟,全凭食客口味嗜好选择。能吃辣的人,一般都喜欢吃红油;不能吃辣的人,就拿一个青油,也能品味到豆香的清爽。
吃豆花,也是要讲究方法的。使用什么样的筷子操控技术,主要取决于豆花的老嫩。老豆花,人人拿起筷子,都可以夹起吃进嘴里。可是嫩豆花,就必须平着拿好筷子,从碗的旁边一点一点的夹,动作要轻盈,否则很难顺利吃上。
说起吃豆花,还有一个传奇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武胜县沿口镇的一家豆腐店老板,夫妻俩识字明理,勤劳朴实,诚实守信,生意兴隆,收入颇丰,家庭富裕,远近闻名。生了一对儿女,女儿纤弱,名叫纤纤,面容清秀,知书识礼,琴棋书画,无所不会,很是惹人怜爱;儿子壮实,名叫壮壮,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勤学上进,豆花手艺,精益求精,多少姑娘,梦寐以求。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儿女已是青春年华,女儿要选择夫婿,儿子要选择儿媳,怎么选呢?标准是什么?这可难怀了豆腐店老板。夫妻俩朝思暮想,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女儿斯斯文文,喜爱文艺,当选一心灵手巧的书生作女婿,以便夫唱妇随;儿子聪明伶俐,善作手艺,当选一精明能干的女子作妻子。标准一定,夫妻俩暗自高兴,便在青年食客中偷偷观察物设。见到品貌姣好的青年男女,便观察他们的饮食习惯,是喜欢吃老豆花,还是喜欢吃嫩豆花?是吃红油,还是吃青油?用筷子的技巧如何。通过几个月的观察,夫妻俩总结出一个真理:吃嫩豆花的,多手巧,做事很细致,因为吃嫩豆花,需要的用筷技巧要很高,动作要特别轻盈;吃老豆花的,多实在,做事稍粗心,因为吃老豆花,拿得稳筷子就行,使劲夹,也夹不坏多少豆腐。又过了几个月,夫妻俩终于找到了目标,锁住了儿媳、女婿。又过了几个月,两对新人终于喜结良缘。
豆花,这个充满特色的小吃,也是武胜人最喜欢的早餐之一。一碗暖烘烘、嫩生生的豆花,可以说是一天美好的开始,到了中午再来碗豆花饭,下午的工作干劲也增添。不管是早餐,还是中餐、晚餐,豆花饭都能带给你能量、带给你情趣。许多外地人慕名前往,以吃过武胜豆花饭为荣。
吃武胜豆花,吃的是民俗文化,吃的是地域乡愁。看过一次,就留名;吃过一次,就难忘;想过一次,就嘴馋。
2021年8月9日于嘉陵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