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畔育花人
——记四川武胜街子小学校长张红琼
颜家朋 尹才干
在滔滔的嘉陵江畔,偏僻的武胜县街子小学校园里,行走着一位中等个儿,身体偏瘦,目光炯炯,声音和蔼的中年女教师,她,就是深受广大学生爱戴和老百姓好评的街子小学校的领头人——张红琼校长。
1981年8月,张红琼中等师范毕业,被组织分配到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办学条件极差的偏远的街子镇的一所村小工作。当时的这所学校处在一个山坡上,只有孤零零的一个班。张红琼报到那天,村里的老支书不无歉疚地说:“小张老师,辛苦你了,我们这里条件极差。教室的门窗已破烂,屋顶的瓦也烂了不少。没有教师寝室,没有厨房”。“没关系,我不怕吃苦,老支书放心吧!校舍烂了,可以修。晚上我拿教室当寝室,三个石头垒个灶,生活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张红琼乐观而自信的答道。一村民走过来说:“晴天,太阳光通过缝隙直射课桌,晒得学生坐立不安:雨天,小落小漏,大落大漏,把一个个学生淋成‘落汤鸡’似的”。张红琼老师听了,心里难过极了。马上就给支书提提出修缮学校的建议,老支书为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当即表示全力支持。接着张红琼老师就和老支书一起走村串户,找工匠,买木料,运砖瓦,经过两天两夜的苦战,终于把学校翻修一新,保证了开学时的安全使用。
张红琼接任的是一个全班降级的小学二年级班。学生中知识基础差的多,纪律观念淡薄的多,养成习惯差的多。面对这样的“三多”班级,张红琼没有气馁,没有失望,而是运用自己在师范学到的育人办法,很快扭转了班级的学风、班风,学生成线直线上升。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班级学生由原来18人增至28人,学生各科综合成绩由原来年级倒数第二名上升为年级顺数第二名,为此,张红琼老师爱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后来,张红琼老师的一位同学知道她被分到一所偏僻的村小任教,替她十分惋惜,但她不以为然;她的师范班主任也写来一封长长的信,认为象她这样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村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是大材小用,她却不完全同意老师的看法。她认为;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认真工作,都能发挥作用,都能体现现人生的价值。更何况,条件差的学校更需要好教师啊。她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她说的这一切。
张红琼老师爱学生,与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离不开学生,学生也离不开她。1983年5月,她已怀孕9个月,本该请产假回家休息,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生小孩前的一天都没有下讲台。产后不足30天,由于学校请的代课老师不愿代课了,这时,已临近期未,很不好再请代课老师。不少学生只得到她室里来请她去上课。张红琼老师看到学生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她不顾学校领导和亲友的劝阻,毅然返校登上三尽讲台,组织学生复习,迎接期未考试。对此,学生和家长都十分感激。张红琼老师却说:“为了学生,我牺牲一点休息时间,身体吃点亏,这,算不了什么。和学生在一起,多为学生做一点事,这就是我一生的信念。”
张红琼老师是读了高中又读中师的“双科”生,基础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1984年下期,组织上把她调入街子中心学校教初中化学。上任后,她认真钻研教学大纲,领会教材编排意图,吃透学生学情,精选教学方法,优化板书设计,用准确、生动、风趣的语言讲授每一个知识点。她上课是十分投入的。有一次,帮她带女儿的妹妹有事走了,小女儿无人看管,摇摇晃晃地走到教室门外尽力地哭喊着“妈妈”。她装着没听见,在教室里还是一个劲地给学生上课。学生开始以为是老师真的没听见她女儿的哭喊声,纷纷举手想告诉老师,老师却会意地叫他们将手放下,认真听课。那节课学生听得十分认真,听得特别懂,可她女儿的声音已哭声嘶哑了,下课了,她和学生们的心都在隐隐作痛。她患有慢性喉炎,讲课时经常咳嗽:她还患有贫血病,几次晕倒在讲台上,但她从未因自已身体差面耽搁学生上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教的第一届初中学生毕业升学考试成绩居中心片区第二名。指导的学生张武英参加“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获初中组一等奖。
1987年7月的一个星期天正午,天气十分炎热。张红琼老师走了一家亲戚后背着女儿回家。走到一坝上,发现学校幼儿班的学生杨小明被太阳晒发了痧,昏倒在路边。张红琼老师赶快放下背上的女儿,叫她站在一株树下乘凉,背起杨小明就往镇卫生院跑。到医院后,张红琼老师又给杨小明付了医药费。医生激动地说“张老师,你真是一名好老师。你救了这娃的命啊!假如迟到一些时间,这孩子能否抢救过来,也就很难说了。”1988年4月的一天,学生刘某,因父母感情不和,闹离婚,母亲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父亲懒惰,没有煮早饭,因此刘某只得饿着肚子有气无力的来到学校,张红琼老师发现后,把他叫到自己家里,把给女儿炖的早饭分了一半给他吃。女儿没有吃饱,站在旁边眼睁睁地看着,然后说:“妈妈对学生,比对我还好!”
1988年,张红琼老师一边耐心执教着初中三年级四个班的化学课,一边认真抚育五、六岁的小女儿,一边精心赡养着年迈而多病的父母。她辛勤地担当着老师、母亲、女儿的角色,在紧张而快乐的生活、工作中她的事业获得了双丰收:她所教四个班学生的化学科获得了好成绩;她凭着良好的知识基础,考上了南充教育学院离职化学专科班,她高兴得手舞足蹈,一夜未睡着觉。
1990年7月,张红琼老师以优秀成绩大专毕业,舍去了到高完中任教的念头,回到原来任教的学校,安心教初中化学。在街子初级中学,她是唯一的离职进修后没有高飞的老师,社会各界对她这种扎根乡村、安贫乐教的精神赞叹不已。
1991年张红琼老师开始参与学校管理,在街子初中任教导主任,1995年调入街子小学任校长。她认为校长办学首先要让师生满意。她经常坚持办好的几件事就是:与师生坦诚对话,虚心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设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全方位关心教职工,努力改变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她精打细算,在保证教职工基本福利和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推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又矮又黑的旧教室、旧住房,投资近四百万元,在短短的五内建起了两幢教学楼、两幢教工住宅楼,达2500平方米。重视校务公开,化解了教职工的猜疑,从而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恰当奖惩,敢于逗硬,不怕得罪人,奖要奖得恰入其份,罚要罚得心服口服,方设法让教职工领会学校的良苦用心,让教职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工作。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回报。她所教学科的学生成绩期期名列片区前茅,她所领导的学校已成为武胜县中心片区的窗口学校,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张红琼校长本人也先后获得县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个人”、“儿童工作先进个人”、市“学校民主管理优秀干部”等十十多个荣誉称号。
面对鲜花和荣誉,张红琼校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着日夜汹涌澎湃、一往无前的嘉陵江,她的心情更加豪迈,以新时代女性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品格把办学目标瞄向了更前方。她谦虚而自信地对记者说:“成绩属于过去,奋斗属于未来。今后,我将进一步团结、依靠、动员广大教职工,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力争把祖国的花朵培育得更鲜艳,把学校办得更有特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