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那一抹诗意的美好!
(2024-09-17 18:10:4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在时光的宣纸上徐徐展开,晕染出一抹诗意的美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每当中秋节临近,天上的月亮变得圆润皎洁,让人不禁感叹:这一年,又过去了一大半。
中秋节象征着团圆与丰收,然而,老话常说:“不怕中秋晴,就怕中秋淋。”这句农谚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深远的寓意呢?中秋节下雨,难道不仅仅是打乱了赏月的计划,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预兆?农谚“八月十五月如银,收秋捡到聚宝盆”,道出了晴朗的中秋夜与秋收之间的关系。农谚:“八月十五一场雨,正月十五雪堵门”,八月十五那天雨水纷纷,那么到了正月十五,很可能就会大雪封门。农谚中的智慧,源自于先辈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结。但今晚我们仰望不到中秋的月亮,但我们能感受节日的温馨与团圆,我们要读懂天地之间的气象密码。
中秋节的细雨,沾湿了我的精神和衣服,并不是倾盆的大雨,它却缓慢而顽固的下着,淅沥的雨声神秘的响着,远处的雨声已变成了一片大的声音,象一把大刷子在干地上擦着一样。此时的秋风秋雨,洗涮天地,颇为清新。一阵秋风秋雨,消散暑热,天凉了,我坐在窗前,一阵秋风吹来,感到有点凉,不如多穿点,将自己融入秋声。心再怎么小,融入自然,也就浩大了。
今天淅淅沥沥的秋雨,时而还刮起微寒的秋风,节日的喜悦心情不免被打湿了许多。然而,淡淡的失意之余,竟也渐渐地看开了许多。古时不是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诗句么,这次秋雨的光临便是对此最好的解释。看开了,心里便释然了许多。有雨又何妨呢?没有明月又何妨呢?只要亲人团聚,只要心中有月,中秋佳节照样温馨而诗意。
中秋雨的到来,更增添了一份特别的情愫,窗外的小雨婉转而细腻如同诗人笔下的诗句:明镜高悬挂林中,何时有雨来连萤。“这就是宋代文学家贺铸的诗句,形容了中秋节雨的浪漫与美好,雨水如同一面镜子,在树梢枝头高高悬挂,雨滴磁撞的声音如同萤火般闪闪烁烁,让节日更添愉悦的氛围。
看着窗外的雨,沙沙沙,这位不速之客,在宣纸般街道上挥洒出一个个符号,看,先是一两滴,既而,指鹿为马,几十滴,几百滴,几万滴,千万滴水珠如牛毛,细细密密地下,像精灵,毫无所忌的落,像女子婀娜多姿的舞。中秋的雨,不似夏雨那般匆忙,它从容、舒缓,仿若闲庭信步,款款走来,更兼有一份人生的自如与恬淡。中秋雨后,天地澄澈,干净却又透着几丝凉意。喜欢秋雨沉着的味道,犹如翻阅生活的日历,点评人生走过的路程。初秋清冷的雨,滴在夏天的残荷上,也滴在了心头上。窗前的宁静,听秋雨的淅淅沥沥,宛若听自己的心雨。《红楼梦》中,黛玉说过:“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场秋雨,带着些许寒意,增添了思绪。
中秋落雨,我们可以有名人名句中欣赏皎月,一轮皓月,照着团圆,也照着别离;照着缱绻,也照着相思,它在诗人的笔尖上皎洁。它是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它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它是白居易的:“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它更是张九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一场凉雨,则是秋正式宣示自己的威严,天地万物都伏拜于秋的脚下。受夏天所宠眷的花、木、鸟、兽、虫、鸟,慑于秋的严酷无情,内心再也不能镇定,变得栖栖遑遑。于是能远离的远离,剩余的则一任衰残、凋亡。不久之后,天底下将一片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