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粤东游——广东第一圆楼(大埔花萼楼)

(2024-02-14 22:17:28)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笔下的回归自然,如今成了都市人最热切的期盼。在今年一月,我同朋友一起跟团,相约乡村避暑躲寒冷,那山间的风,山里的水,山上的小路……是否一如记忆中久违的模样?为寻找乡村的动人之处,传播乡村之美,找回乡村自信,让异乡人在此寻到美好为目的。一起与同学一起跟团走进世界客都梅州的美丽乡村大埔县大东镇。
大埔县大东镇位于闽粤两省四县交界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是特色城镇中的翘楚。至此观梯田奇景、饮神奇泉水、瞻古色民居,使人乐不思归。这其中,保存完好的明代花萼楼岿然绝秀于山坳里,周边群山环绕,绿植遍布,恰似一幅生机盎然的风情画卷,化为世人珍藏心头的隽永回忆。
1月20号我与朋友们一起,坐着旅游车来到花萼楼,近距离感受它的美。花萼楼”顾名思义,取义“花萼相辉”源于《诗经》中的“常棣之华,萼不华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萼,意为“花托”暗指家庭兄弟间的情谊就如同花与萼一样,相互扶持辉映,既寄托了祖先期盼,家庭兄弟和谐共处的愿望,又显现了客家人团结勤勉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兄弟既翕,谓之花萼相辉;兄弟联芳,谓之棠棣竞秀。” 出自《幼学琼林》,古时将兄弟之间和睦友爱称为“花萼相辉”。
这座典型的客家土圆楼,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楼高11.9米,属土木结构。楼有三环,内环为一层,中环为二层,外环为三层,共有210个房间。楼的墙体用生土夯筑而成,底宽2米。顶宽1米多,楼顶为木梁灰瓦。为防御匪盗人侵,外环楼的第一层不设窗,第二、三层墙上设有内小外大呈三角的窗(又是枪眼),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楼内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天井一侧有口古井,以解决生活和防火用水,其它生活设施齐全。花萼楼坐西北向东南,背靠虎形山,面向梅潭河,周围群山环抱,碧水环绕。花萼楼内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广东土楼虽不如福建土楼出名,但是花萼楼建筑古朴大气,建造精致,很多电视剧组都来这里取景。刘德华也来这里拍过广告。这是一座以鹅卵石著称的客家土楼!日本学者曾感叹它为「 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 」。
我同众人一起,行至花萼楼前,只见深黄色的夯土墙已凹凸不平,见证了岁月的侵扰。拱形大门上方挂着两盏灯笼,两盏灯笼的中间用蓝墨水写着“花萼楼”三字,大门两侧则是一副对联,红底黑字,写道:“花开常棣,萼发青云。”踏上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鹅卵石道路,迈过门槛,进入楼中。阳光从过道的天井上洒下,照亮斑驳的石磨一角,石磨旁边还放置着犁耙、木桶、洗衣板等器具,记录着田园牧歌的生活记忆。穿过过道,来到中央天井,环顾四视,一楼房屋门两侧都贴着大红色的对联,三层楼高的围楼开着数百扇门,拙朴的门户上俱挂着红色灯笼,寄托着几百年不曾改变的对家庭团圆、生活美好的祝愿。层层相叠的斑驳灰瓦,顺着圆心向上拔高,向四周的天空延伸舒展。鹅卵石铺就的地板已被打磨得光滑透亮,苍苍苔藓蔓延攀爬,延伸至整个院落。天井中还有一口石井,圆形的井口布满着青苔水痕,透过破损的井盖向下看去,幽深的井水倒映着悠悠白云。踩上吱呀作响的楼梯,登上二楼,向中央天井看去,楼下天井的水进口和排水沟构成一个九字,象征长长久久、生生不息。楼上瓦片参差,木梁灰瓦框着一片湛蓝晴空,整个花萼楼如同一个巨型的坛子,装着日月,酿着岁月。再向上登去,至三楼,向远处看去,青山显露而出,如洗的天空也不再被拘束,万里白云奔腾流转。四面如黛的群山托着这座楼,这座楼也始终承载着这一方天空。每年正月初三,村民都会聚集在花萼楼中,在此庆祝祈福,届时,天井中将摆起两排八仙桌,载满鸡鸭、酒水、发粄、水果……花萼楼内彩旗招展、香雾缭绕,在鞭炮声、锣鼓声中,人们共同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万事如意、阖家幸福。花萼楼是圆的,在后人看来,圆的概念不仅外化在建筑上,也内化在了每个客家人的心里,以安身立命和团圆的形式。
临走之时,我和同学围绕花萼楼走了一圈,触摸着这近 400 年历史的古老建筑,一边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一边拍着美照留做纪念。我们也同时感到不枉此行!同时也想到每个此时站在这里的人,都会有打开手机相机的冲动。而记录这种美的背后,绝不仅仅是一种景色,此时此刻,才似乎感受到黑格尔所表达的,当我们觉得一缕阳光、一片油菜花很美的时候,是我们感受到了朝气、活泼与蒸蒸日上,感受到了其背后的文化魅力。
山转水移,春秋更迭,一代代客家人在围屋繁衍生息,喜怒哀乐,岁月悲欢,一个个客家的故事在围屋上演千年来,泥砖土瓦的围屋,围住了客家人一大家子的温暖,也成为客家人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代代传承的宗族观念是他们不变的信仰。这座恢宏土楼,俨然一个“小社会”,见证了客家人艰辛、勤劳、勇敢的创业开基史。云烟舒卷,纵然沧桑老去,依然风骨如昔。平等聚居,充分反映了客家人融洽和睦的家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年味
后一篇:生死离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