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游记之潮州韩文公祠
(2024-02-11 21:22:34)
近日得闲,重读韩愈《师说》及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颇有感触。联想起韩愈一生的伟大功绩和崇高地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我与好友一起,前往潮州参观韩文公祠,访伟人遗迹,沐贤者风流。
潮州韩文公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旌石”下。从右门入,牌坊后甬道右侧,辟建近百米碑廊。从国家各级领导人和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惠赠或留题的近500幅墨宝中,选404幅,勒石镌刻,与祠内古碑交相辉映,令千年古祠更加庄重典雅、文气斐然。
祠堂前51级台阶象征着韩愈到潮州时的年龄正是51岁。进入正殿的蹬道,使人一步步仰视韩愈塑像前进,令人肃然起敬。
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由于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了皇帝,被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讲情,改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的可贵之处在于虽然其政治上遭受重大挫折,本来被贬之身可以蜷缩一隅,安身立命,无所作为。但是韩愈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包括忧患精神、笃行精神,在其身上体现为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和忧国忧民、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骨子里头的这个东西,促使他不管是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在追求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价值实现。所以,他到任后即以振兴文教为首务,化腐朽为神奇,在潮七、八个月间,开启了边远州郡的一代文风,开创了潮州文明不老的传说,潮人为纪念他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在通判陈尧佐的倡导下建立韩祠。苏轼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潮州韩文
公庙碑记》,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祠内石柱镌刻对联、四壁环生历代碑刻40面,记载着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这句话本出自韩愈的文章在古代神权、皇权的双重压抑下,他认为治人的思想比治水还艰难,用此称赞孟子传播儒家思想的功绩不比大禹治水低,后人反过来引用他的话来赞颂他。天水园中的"韩公别赵子"雕像,两米多高。赵德,韩愈好友、海阳进士、唐宋潮州八贤之一。韩愈赞赏赵德“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尊孔子,可以为师矣。”因而推荐赵德为潮州摄海阳县尉,在韩愈被调离潮州时,赵德前來送别,二人恩义难舍,依依惜别。侍郎阁前韩文公的半身雕像正面对古城,好像一直在关注着潮州,从未离开过。祠前广场的台阶的中间,有一座古书形式的石雕,上刻韩文公在《进学解》中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祠前原有一株参天橡木,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调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韩文公祠坐东朝西,每日与夕阳相映照,寓含着韩愈之精神与日月同辉之意。以韩愈功绩之大、地位之高,完全担待得起后人的无限景仰。韩愈的一生言论与作为,体现了一个典型的儒家士人的精神与理想,那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辅佐君主以仁义治理国家,教化百姓,最终建设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
前一篇: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
后一篇:广济桥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