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与偏见

(2015-10-17 18:24:29)
  周日晚上,我与宇翔坐在车内酗酒抽烟,将车内的音乐放到最大声,放肆地与健康生活方式正面宣战。这时,他说一定要放一首“让他爱不释手的歌”给我听,歌曲还没播放5秒我就辨识出来——这不是《西游记》的序曲吗?抛下自己多年来对这首歌的偏见及先入为主的观念,仔细去欣赏歌曲中的元素,才发现这首由中央芭蕾舞团管弦乐队在1986年创作的歌曲简直比当今最techo的DJ都要摩登。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这么多年来,每每打开电视看《西游记》重播时,从未注意到其中的这首背景序曲其中的高深及艺术造诣?思考了一番,我只能够责备我们对于音乐先入为主的狭隘偏见,比如说,听到这样一首歌曲时,脑中条件反射的并不是好好去欣赏它,而是将它与《西游记》对号入座,并开始发散式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到电视(或小说)本身,因此,从某种角度上,它不再被当做音乐对待,而更多是被当做《西游记》电视剧的代名词之一。

  为了佐证自己对于音乐与偏见的看法,我将这首歌曲发给一个经常与我共享音乐的外国朋友听——因为他是从来没有看过这部电视或听过这首歌的,对于他而言,听歌之前不存在任何主观思维导入。他听后问我这是哪位DJ的作品,怎么能这么后现代风格!

  大概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被标签洗脑的社会,连音乐也逃不过标签的魔掌。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去听一首歌并爱上一首歌,其实与这首歌本身并无关,而是与它代表的标签相关。比如,Bjork的音乐背后大多带着”空灵“,”个性“,”神经质“等隐形寓意,你可以认为,我听什么音乐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音乐如何为我代言。顺着我这个思路,去解开将音乐及喜欢音乐人分流派这个谜团,也就不那么困难了。生活中,总是听到”金属狗与后摇狗势不两立“,”爱去Shelter(沪上知名夜场,邀请的DJ大多为嘻哈及电子乐音乐人)的人跑来Inferno (上海唯一的重金属酒吧)是几个意思?“,这些话背后也为很多人的选择贴上了极其绝对化的标签,可以这么说吧,在你不说话的时候,你的音乐代表你的个性。

  说到底,标签始终是个主观性极强的词汇,而我认识的几乎每个人都有多面性。作为一个在多面性上五颗星的人,我喜欢铁娘子( Iron Maiden), 齐伯艇 (Led Zepplin), 也很喜欢一些迪斯科及现代电子舞曲,同时对于流行摇滚乐队更是有点迷妹倾向,而与我的爸爸一样,我还是邓丽君与蔡琴的忠实粉丝.....即使喜欢的音乐跨度极大,很多时候自己依旧摆脱不了对于音乐的主观偏见,比如我曾经也因为一时的固执之见驻足脑中,而相当反感Nine Inch Nails的歌曲,好几年后,我心平气和并耐心地听完他们的一张精选集后,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动。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首歌是因为其背后的故事,它变身成为帮助我们传达情感的载体。由他/她推荐的一首歌,或者一首从歌词中找到共鸣的歌,或者藏着一些记忆的歌.....我不得不说,这种音乐偏见是高尚的,真挚的,并不该被评价的。

   对于音乐的欣赏本身没有雅俗之分,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音乐而会友当然令人乐意,但是以音乐而评判一个人好像太牵强了,反之亦然,如果以人的偏见来判定音乐的好坏,那么也许你会错过很多如同“达西”这样优质男的音乐,话说到这个份,您看着办哈!

  (因为现在不知道怎么插入音乐了,但是这首佳曲是不放不可的,管他用什么方式:http://www.xiami.com/song/17692630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