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这只是平静的一天

(2012-05-11 17:42:23)
同样的天空,同样的年纪,同样的校园,同样的色彩,影片一开始我就猜到它会是和〈皮囊〉同样的郁闷。
其实,天空没有那么阴郁,但是声音小到不在重要,只留下〈致爱丽丝〉的钢琴声和枪炮声,没有主角没有线索,只有平静的最后一天。
早就听说〈大象〉和其导演范桑特,听说是cult
movie的艺术流。但是一直看到最后都不明白为什么片名叫elephant,后来查了下资料才知道原来青春期的大象最有攻击性。好吧,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有了所有青春片的要素:受人羡慕的运动男和靓女甜蜜档,叽叽喳喳的一帮维持美女形象的蠢姑娘,只会读书却很自卑的nerd女孩,一帮反对queer的同盟会员,离经叛道的孤僻少年,敏感有爱好的阳光男孩,当然总是有一对惺惺相惜总被欺负的同志(让我想到了glee)。但是没有了青春片的黄金搭档朋克轻摇滚,电影基调转了360度的弯。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影片的前几十分钟根本摸不着头脑,就是这帮孩子,我们框架里多了去的,平淡,平凡到无法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可能导演就是要做到这个基调才能让后面的枪击声反衬的更加震耳。镜头反复的出现在几个地点:自习室,餐厅,团体谈话室,女厕所。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就是这样平常的一天,每天见到的地点,做着最平常的事情,见到最熟悉的人,然后你就死了。没有原因,没有道理,我们只知道凶手是看着希特勒法西斯录像,受人轻视欺负,不爱说话的男
同志。这只是我主观给他们的身份标签,其实这部电影中,谁都没有身份,不过是个有着名字的学生,他们代表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作为一个人,即将死去的人。可是这些所谓的主人公们没有全部遇难,留下的两个孩子去拍电影海报了(海报上两个人是唯一没死的)。
导演想的挺正确,你们都死了,总得有两个人来帮我拍海报吧!于是那两个孩子就躲过了枪眼。每个人的死法都是一样,一声枪击,都没有鲜血四溅,也没有枪林弹雨,上一秒她在找书,他在拍照,她们在化妆八卦,他们在讨论人生性取向,他们在亲亲我我,他在行走,他在炫耀枪下屠,下一秒他们都倒下了,没有语言,没有血腥。这只是平静的一天,连杀人都是那么平静,平静的瞄准,按下扳子,平静的寻找下一个死者。天空蓝的有点压抑,音乐还在反复播放,金发少年没有太多的惊讶,叫上父亲就准备回家,女孩默默的跳出窗外。一切照旧,生活依旧在继续,只是死者不在生活里而已。
导演用如此沉着而安静的方式来拍这个改编事实的题材,沉默是最好的方法我想。导演客观的表达了他见到的这个反青春暴力事件,他也许不知道凶手的真正意图,不知道背后的故事,当然我们为何要知道,如何能知道,真的能知道吗?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谁错了,也不能指责任何人。我们只是不能理解,但是寻求理解是件浪费时间缺又没有结果的事情。让观众自己去选择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可能是个更好的方式。我只能说〈致爱丽丝〉用的太妙,让我想到同为暴力电影的〈发条橙〉里面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及〈大卫戈尔的一生〉最后的歌剧〈图兰朵〉。当生活和语言无法解释自己的时候,我们能用的只有音乐。当热爱的音乐响起,不管是否在痛苦,在流血,要昏厥,只能大声的喊出you
are my sunshine.
听着音乐,看着蓝天,该发生的无法去预知,无法去阻止。青春,是首演奏不完的歌。美在它的活力,创造力和爆发力和杀伤力。
这只是一个平静的一天。
http://s4/middle/4b166824gbfc09dc0ec23&690
http://s10/middle/4b166824gbfc0a6864439&690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