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是我从初三开始一直都很喜欢的一本书 可能是我一直是比较早熟的
相比与中国那个年代流行的发紫的郭敬明,安妮宝贝,我却只是喜欢那些带有点雅痞精神的外国写实小说。记得那个时候妈妈怕这些书里面的不良内容带坏了我,甚至不让我看《围城》《挪威的森林》《麦田的守望者》这些“写实”小说,其实那个时候的我早就被好莱坞大荧屏带坏了,带坏我的导师就是我姐。二年级的时候看《铁达尼号》三年级看《男孩不哭》四年级看《包法利夫人》,当大多数孩子都还不知道好莱坞在哪里的时候,我就已经对那些桃色的东西理解的有点透彻了。其实我这种早熟还是带有艺术性的,我爱看情色片如《蓝丝绒》《巴黎野玫瑰》《露露情史》,但是当我大学真正的看第一部毛片儿,我根本不喜欢看。后来才知道大学里面一大批表面清纯不敢提起性事的姑娘们的本本里面收藏着大量的毛片儿,而且还共享资源的说。可是,在那些带有情色的电影和小说中,更多的是为了真实再现而不是激发性趣。所以,难怪自己在那么小的年纪却能在这种类型的书中找到那么多的共鸣和钦佩。
一直以来,绿子都是我喜欢的女性角色之一,可能是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吧,我向来就不喜欢那些柔弱敏感的女性角色,而绿子的灿烂和活力也是我喜欢女性的两大特征。今天看了电影版的《挪威的森林》,其实水原长得真的很有灵气,抑或是自己对于绿子的期待太高了,抑或是水原做模特久了带有了太多艺术的成分,感觉她还是没有达到我理想中绿子的那种味道,总觉得整部电影的基调包括所有的演员们都是悲伤有余,活力不足。这可能是大部分日本电影推崇的境界吧。但是我不得不承认直子这个角色菊地凛子真的演绎的相当到位,当初看《巴别塔》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她的演绎,现在更是证明了她是个好演员。
可能也有一两年没重新看一遍原著了,今天看电影有种旧事重提的味道,剧中直子和渡边君的20岁生日都加重描写,可能是为了突出原著中青春的主题,想想自己2个多月前的20岁生日,突然觉得他们的青春都还在,我的青春早就没有了。可是回头想想,外表开心内心敏感的我,其实也是绿子的一个写照。当绿子说:爱情就是当我要吃草莓蛋糕的时候,他会马上下去给我买,然后他气喘吁吁的买回来的时候,我说我
又不想吃了,他还会说都是我的错。其实绿子的爱情观很纯粹,只要你爱我就行了,爱全部都在那块草莓蛋糕里面了。不知道为什么听到绿子说的这段话自己莫名的想哭。我喜欢绿子可能也是因为自己在她身上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同样的独立,同样的活力,同样的大胆,同样的直接。可是那都是我曾经认为的自己,如今的我似乎不再那么大胆那么直接那么活力,于是也不再青春。
听着beatles的norwegian
wood,那样的随和,温柔的调子和那些美丽而冲动的青春一搭起来,就是我们认识的挪威森林,有着绿子的那片绿色,直子的那片白色,渡边君的那片蓝色,还有我前青春的那些依赖和共鸣,还有我后青春那些敏感和期盼,还有对于我此时的鼓励和重温。。。
爱就是那块草莓蛋糕,青春就是那片挪威森林。
http://s2/middle/4b166824g9e48460fd121&690
http://s8/middle/4b166824g9e484fa990c7&690
没有绿子 就没有直子 没有直子 也没有绿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