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魂之所

(2009-10-08 08:30:32)
标签:

灵魂之所

旅游

分类: 山山水水

           灵魂之所

       

灵魂之所

 

何帆

 

 

    最近在读周国平的散文集<<灵魂只能独行>>,夜深人寂之时,我的思想便沉静下来,游历在笔者那一行行朴素,却又透着睿智光芒的文字之中。让我有些不解的是,一所远在另个半球的千年古院—岳麓书院,却每每在此刻跃入脑海,与那些审视灵魂,探索心灵的只言片语纠织在一起。形而上的思想与真实的建筑影像,因为某种晦暗的关联,同时出现在我的记忆之中,跨越时间和空间之障,将我拉回到岳麓山下,那座玄砖青瓦的院落。

    八岁那年,父亲牵着我的手走进那扇悬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联的书院大门,将我带入了一个文绕千年,弦歌不绝的隽永之地,至此,我便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那个激情与困惑并存的成长年代,它几乎成了我的心灵庇护之所。

    书院始建于北宋,背靠秀丽迤逦的岳麓山,紧临婀娜多姿的湘江,似乎先天就占尽了天地之灵气;覆盖两万多平米的院落纵深多进,错落有致,宋真宗亲赐的匾额高悬中门,恢宏的气势与素雅的格调相得益彰。八百年前,那场导致“饮池水立涸 ”的“朱张会讲”,两位志趣相投的儒官,挥手之间,就将书院推上了儒家文化和古代哲学的圣坛,至此之后,无数的文人才俊,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字画和典籍,以及那千古传颂的种种佳话。这些岁月遗下的有形抑或无形的珍宝,通通融入在书院那端肃的讲堂,雅致的房舍,葱茏的花木,甚至是斑驳的砖瓦间那随风摇曳的杂草之中。倘佯在任何一处景致,你都可以感受到那士大夫严谨而又儒雅闲适的审美情趣,倚靠在任何一个角落,你都可以呼吸到那萦绕了千百年的厚重而意味深长的文化韵味。

    也许正因为此,我才被如此深深地吸引,如朝拜圣地般地沉迷其中。在书院里,最让我为之倾心的是位于僻静一角的“百泉轩”,此处因“如雪如冰,如练如鹤”的潺潺山泉而得名。相传当年张拭和朱熹在此“昼而燕坐,夜而栖宿”,论学三昼夜而不息。坐在泉边的长廊上,可以看见清澈见底的水中,七彩的鱼儿游曳在星星点点的睡莲之中。不远处,碧玉葱葱的竹林,尖尖细叶在蜿蜒洁白的矮墙映衬下,清翠欲滴。此起彼伏的鸟鸣声,从层层叠叠的山峦中,幽幽地传来,似乎能穿破寂寂的空气,将平静的心击打得砰然而动。这温婉动人,勃勃生机的园林,与书院那典雅庄重的氛围相应成趣,结合得完美无缺。捧一本心仪的书,靠在木质的廊柱旁,我常常入了神,直到半山寺庙,敲起了晚课的钟声,才赫然发现整整一个下午的时光,已悄然溜走。

    一群建筑,一座院落,梁木砖瓦不过是它的物理结构,而一旦这冷冰冰的筋骨被赋予了文化的内蕴,便有了灵,有了魂。西方的哲人认为灵魂是凌驾于一切肉体之上的永恒的精神。人如此,通了人性的建筑想必也如此吧。那些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想家们,早在尼采苦苦思索之前,就已经身体力行地验证了这个道理。如朱子这样的伟大文人们,如潮水般一代又一代地出现在书院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对人性,对自然的真知灼见,才为这千年学府造就了亘古不息的儒学魂魄,才感染了如我一般的迷醉于中的芸芸凡人。周国平说灵魂是人身上的神性,当人们享受灵魂的愉悦时,离神最近。那么,我的疑惑便寻着了线索,那曾指引过我迷茫精神的那座书院,才会在多年之后的山水之外,与我神交不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