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文/憨姥爷
小外孙昨天整整三岁了。他爸妈上班,上午,姥姥、姥爷带他在BOTANY市图书馆旁的书店,呆了一个上午。因为他很喜欢去书店,很爱看书。下班时妈妈带回的是生日蛋糕,爸爸带回的是两本图书。他说他很高兴,看来,他这三岁生日过的很有意义。我非常认可“三岁看大”,在小外孙身上我已经看到许多定型的东西,优点居多,缺点也有。他充满爱心,很有主见,聪敏好学,精力充沛;然难免任性,脾气不小,自信而近乎挑剔。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老话,是国人在长期家庭和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在现代教育环境中,这句以前常常挂在老人嘴边的话已经渐渐被遗忘了。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这句话与人在社会环境中逐步成长的规律相符合,恰恰道出了早期发展在个体终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研究显示,一个从出生时脑重量为370克,第一年末时,婴儿脑重接近成人重的60%,到第二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就变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后2~3年内,无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儿刺激对脑力的功能和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进行了试验观察。他们的研究对象是当地的1000名3岁儿童,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孩子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到2003年,当这些孩子长到26岁时,卡斯比等人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又在2005年对以上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总结,报告上说,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以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三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国际育儿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卡斯比教授还指出,在孩子的幼年成长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担当着不可忽视的重任,他还认为,虽然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后会随着阅历和各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但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给予正确的引导,那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在《哈佛天才》一书中,谈到儿童潜力的递减法则:“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们进行思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五岁开始教育,即使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80度能力的人;而如果从十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60度能力的人。”我们且不追究这个统计数字是否科学,但它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
除经常带他们去动物园等地方,尽可能让孩子体验、感知真实的事物。家长们也可从书籍、网络等渠道获得早教知识,更好开发孩子的潜能,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经验,共同体会成长的快乐。还有更重要的是,家长在早期教育时一定要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自己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而且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的关系,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见,多些耐心,更多去了解孩子。我们要“把教育的视线延长到儿童出生的那一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