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已收录至新浪博客首页和文化博客[深度阅读]栏目并参加新浪网友建言征文
投票网址:http://hi.blog.sina.com.cn/Poll.php?project_id=142&id=1660
大震废墟催生美丽的三条助产建言
文/何学威
感谢一位署名“新浪网友”的朋友(请匿名朋友见此文后,能留下联络地址),在憨人子博文《历史上地震后重建最美的小城》留下这样一段评论文字:(原文更长,言说他也曾在新西兰生活十年,多次访问灾后重建的纳皮尔镇,的确格外美丽精致)
地震是人类无法避免的灾难,但是重建家园是人类生存的能力。看到新闻说汶川已经无法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了,我有点儿不服,为什么要恢复到从前的样子?我们难道不能重建一个比以前更完美的汶川?!
汶川灾前曾经是四川最美丽的地区之一,有着最具羌藏文化特色和传统四川民居风格的村落。但是近2,30年的缺乏统一规划的开发破坏了很多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电视上看到那些又丑陋又不坚固的房屋真的感到痛心。现在既然不得不因为天灾需要重建,何不请专家和政府从长计议,索性请有才华的设计师做统一规划和设计,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把汶川地区建设成为一个最保留地方特色和建筑风格,不仅让百姓住得舒服,更具有旅游价值,为汶川为四川创造新的财富。(2008-06-06
13:43:15)
好一个“不服”的气度,让人感佩;好一个警策的分析,使我振奋,“为什么要恢复到从前的样子?我们难道不能重建一个比以前更完美的汶川?!”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民俗学者,虽然已经退休,虽然现居海外,为何不能及时将祖国和人民给我的知识反馈给我的祖国和人民?!或许这是当前灾区重建,最急需的东西之一。
我们的重建目标一定不能定位在再现“一个川西北高原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城”。缺乏眼界,急于重建曾让新丽江失去了一些历史文化特点,老街两边冒了成群的现代建筑出来,已是前车之鉴。汶川同样迫切地需要破土动工,而正如新浪网友所言:“要把汶川地区建设成为一个最保留地方特色和建筑风格,不仅让百姓住得舒服,更具有旅游价值,为汶川为四川创造新的财富。”为此,作者慎重建言:
重建文化汶川,在大震废墟上紧急组织抢救还存活的珍贵民俗文化资源
汶川县是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相交汇融合的地带,有羌族35535人,占34%;藏族19743人,占18.6%;回族1377人,占1.3%;汉族48975人,占46%。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羌族主要居住在县北部的威州、绵虒地区;藏族多聚居在岷江以西地带;汉族主要分布在南部漩口、映秀地区;其他民族散居各乡镇。这里不仅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大震后,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损失多少,保存多少,民间艺人有无伤亡,他们是国宝,需重点保护,羌绣的图样还在吗?必须尽快组织专家学者作义诊评估,抢救,修复,收集,保存,是政府和民间组织可以结合进行的工作。汶川的文化重建,一开始就要定位在国际民俗旅游视野上。在重建过程中,强化这一特色,是提高汶川旅游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需要。只要地方政府、旅游部门和企业,思想高度重视,经济给以扶植,汶川的民俗风情旅游一定会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
一般地说,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旅游资源不是单一的,哪一种资源更具有开发价值,应该以客观存在的资源优势为依据。象汶川这样民俗风情相当浓郁的地方,其资源优势必须得到体现,在资源开发价值的认识上,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不要以为自己司空见惯的东西,海外游客也不感兴趣。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调查结果表明,体验“异国情调”,了解民俗风情,几乎是所有游人的共同动机,其比例远远超过观光、购物等旅游目的。另外,从欣赏效果看,山水风光、文物古迹等是直观、静态的,民俗风情是立体的、动态的。而后者对人体感官,人的思想情绪的刺激更深刻、更持久。因此,民俗风情是开发价值很高的一种旅游资源,开发这一资源,可以和其它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边重建边开发,以本地区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产业作为生产自救的主渠道
在重建项目开发上,汶川一定要力争保持民俗风情的“原汁原味”。近些年来,已经开发的项目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供游客参观、住宿的村寨,与村民同吃同住,可以深入体验民俗风情。如无锡的华西村,山东省的石家庄村,海南省通什市番茅黎村等;为了使逗留时间较少的游客粗略体验民俗风情,在城市和景区内修建了一批民族园,这些可以说是民俗风情的“复制品”,如海南省三亚民族风情村等;选择了一批民族节庆活动,作为民俗风情的一种集中演示。应该说,这三种形式作用互补,不可或缺。但有些现象应引起注意,如有的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本民族的习俗已不明显,风情日见淡化;供海外游客参观、居住的村寨太少,已建设好的村寨因旅行社不愿意带团前往,而显得门庭冷落;供参观的项目多,可参与的项目少;其餐饮与大饭店无异,游客更愿意品尝路边摊担上的地方风味小吃;文娱节目趋于专业化,尽管表演技巧不错,旅游者还是愿意在村寨的篝火边、谷场上、甚至田边地头与村民们一起跳舞。这些说明,“土味”不等于“土气”,民俗并不是庸俗。我们的“土”,正是外国游客眼中的“洋”,土到家时方为雅,越土越有吸引力,如汶川的羌寨碉楼就是如此。
我本人参加过一个中澳文化交流之乡村生活与传统中医保健旅游项目。是什么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呢?除了美丽的田园风光之外,主要是淳朴的民风民俗,还有中医文化的魅力。客人们带走的纪念品是农民穿的草鞋、农家织的土布、居家用的筷子更等。汶川羌绣之乡可发动乡民,妇女多生产些绣品,将抗震救灾感人的内容也柔进去,无论是正常销售还是义卖,都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因此,我们应当在汶川未来各种民俗风情的项目中,在居住、餐饮、娱乐、纪念品更诸方面,尽量多地保持当地民俗民情的“原汁原味”,比如绵虒豆腐,萝卜寨的羌族风俗,使旅游者在浓郁的羌藏文化特色和传统四川乡土气息中,真正品位异国情调。这些都是重建汶川的坚实的文化基础。
突出地震重建的历史经验,一定要使汶川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得到优化
汶川已伴随8级地震知名全球,这是数万人的鲜血和全国乃至全球华人共同抗灾换来的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充分利用。地震给了我们重建的机遇,大震后的废墟在催生着新的美丽,我们千万不能挥霍这些财富,错失良机,要保护好汶川这个品牌(包括国内外的商标注册权)。我们强调“原汁原味”,并不是一切照抄照搬。任何民族的民俗习惯,作为一种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之分。近年兴建的一些宫、殿、园中,有的塑像体现的不是民俗风情的主体精神,而宣扬的是封建迷信、恐怖、色情之类的东西,这在今后的项目开发中,应该加以剔除。另外,假古迹、人造景点之风也不可重复,人力财力和时间我们实在浪费不起。
新西兰纳皮尔大震后,重建的成功经验就是突出了自身的特色,重新定位。如今,这座巨大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已成为新西兰重要的旅游胜地。在纳皮尔博物馆里,设有地震展示主题馆,为的是让后人记住这段既悲惨又光辉的历史。地震重建的历史经验,已经成为纳皮尔人推销城市的品牌。
汶川重建,在民俗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将精华挑选出来,在大震背景下得到强化,使民俗风情这一产品不断优化,使旅游者在参观中体味中华文化的人文之美,人伦之美,民俗之美,自然之美,一个比以前更完美的汶川便能呼之欲出了。
2008年6月8日端午节于奥克兰
附言:欣闻四川省灾后重建方案正在抓紧制定中,方案将征求国内外各方面的意见,让全社会特别是灾区的群众提出他们的意见和需求。感谢新浪博客提供的这方宝地,希望借助它能让汶川重建相关部门看到建言,以便集思广益,为重建供献绵薄之力。更具体的建议我还在撰写中,为采取文责自负的态度,本人决定首次署上真实姓名,以便增强新浪博客和有关部门的信任度并了解其个人背景。(请点击百度与谷歌将提供中南大学何学威教授的资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