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吃吃喝喝 |
吃吃喝喝
“斤鸡六狗”是湖南郴州地区的一条民谚,意思讲一斤的子鸡和六斤左右的小狗好吃;六斤的狗出生才三个月,又有一说:“奶狗当人参”。大概郴州地区与广东紧邻,饮食习俗也很受其影响。广东人是讲究吃狗肉的,“粤菜三绝”中就有“炆狗”。“炆”是我国一种传统烹调法,即用微火炖食物。南方人炆狗是先用稻草将狗皮煨过,烧去汗毛,炙出肉香,再加上丁香、生姜、桂皮、茴香、八角、陈皮、花椒等混合而成的调味料。最后添加清水煮沸半小时左右,改用瓦罐小火焖2至4小时,直到狗肉入口酥烂为度,即可出锅食用。食用时加些蒜泥、辣椒粉、胡椒粉等调味品,其香味诱人,垂涎欲滴,民间有"天上的飞禽,香不过鹌鹑,地上的走兽,香不过狗肉。”的说法,真是“狗肉滚三滚,神仙坐不稳”、“闻到狗肉香,和尚也跳墙”。不禁使人想起《水浒》中花和尚大闹五台山时,那腿狗肉引发的一连串祸祟。狗肉本来是不上台面的,所以才有人“挂羊头卖狗肉”,狗肉于是又另有一个避讳的雅号叫“地羊肉”。“地羊肉汤”是朝鲜族民间传统菜肴,流行于东北三省。其做法是用清水将狗肉煮熟,放些香菜、大酱等佐料,汤、肉一起吃,鲜美可口。此汤以三伏天喝最佳,热天服用,滋补身体;食后不宜喝凉水、睡凉炕,因狗肉是升热上火的,发汗后,更用容易着凉,寒冬,正是吃狗肉的好时节,民间也有了“吃了狗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过冬”的俗语。其实冬天吃狗肉发热,弄不好反而极易受寒。夏天吃狗肉的讲究似乎南北一样,广东等地也有“冬至鱼生,夏至犬肉”的说法。吃狗肉还有一点须要记取,叫做“服强不服弱”、或曰:“扶旺不扶衰”,身体强壮的人越吃越补,身体虚弱的人反而会吃出毛病来,经不起大补,造成唇焦口燥流鼻血等不适之症。我国布依族还爱吃一种“狗灌肠”,做法是杀狗后,将其肠子洗净,然后把狗身上的软骨剁碎,连同狗肉、狗肺、狗血、脑髓、糯米、香料等搅在一起,灌成狗肉香肠,蒸熟后,味道好极了。布依族居住在贵州南部与西南部,多雨水,风湿重,吃狗肉是为了温补身体,祛风除湿,因此当地有“肥羊抵不得瘦狗”的饮食谚。狗的皮色与狗肉的味道也很有关系,通常认为“一黄二黑三花四白”,白狗味道最次。鸡好像也有此规律:黄鸡、黑鸡味道好一些,麻鸡、白鸡味道差一些。
“斤鸡六狗”讲究小,是求其嫩。所谓“百日鸡,正好吃;百日鸭,正好杀”就是这个道理。山东有“烤小雏鸡”,以青岛最好;烟台市福山区的“烧小鸡”也很出名,其制法是用腌制小鸡加入多种佐料,经油炸蒸制而成,具有色泽红润光亮,肉嫩味香等特色。湖南还有一道风味菜叫“麻辣子鸡”。湖南气候潮湿,易患风湿症,因此形成了爱吃辣椒、生姜的习惯,“麻辣子鸡”就是根据这一自然地理特点创制而成。它选用一斤左右的子母鸡,将其鸡丁下锅汆炸,迅速用手勺拨散捞起,待油温再升高时,将鸡丁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出锅,锅内留油少许,将辣椒、花椒子加盐稍炒,随即将炸好的鸡丁倒入锅内拌炒,再放些其它配料、调料和肉清汤,挂芡,推匀,淋上麻油即成。湖南人在入夏后起伏那天,特别讲究吃子鸡,同时要加入中草药路边津,全身紫苏(连根的)及老姜一起煨食,吃了可以消暑,免疰(zhu)夏(小儿夏季发烧的毛病),不生痱子、包疖。
要和老外侃“斤鸡六狗”,肯定不行,会认为不“人道”,这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记得有次请老外吃饭,上了一道“红烧乳鸽”,为了不引起麻烦,当他问这是什么菜时,告诉他:“这是鸡的妹妹,比姐姐好吃。”他也便无所顾忌,吃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