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周进

(2017-12-08 18:36:27)
标签:

儒林外史

周进

      2009年时,我发表了《我读王冕》的帖子。我之本意,是想按顺序对《儒林外史》中的所有主要人物逐一发表一点感想,但因为慵懒成性,好逸恶劳,只写了第一个王冕就告搁浅了。岁月如梭,一晃都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罹患懒癌晚期多年,经久不愈,但既然苟延残喘至今,一息尚存,那就勉力为之,继续慢慢往后写吧!

      周进是正文描写的第一个主要人物,与单调乏味的王冕不同,周进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丰富饱满了许多。在他出场之前,作者首先重点描写的人物是夏总甲,首先记叙的事情是过年闹龙灯,偏偏对主角的人事只字不提,这一方面是曲笔的表达手法,主角出场前先做大量铺垫,就比王冕的平铺直叙有趣了许多;另一方面,通过作者的侧面描写,也能让读者管窥当时农村乡间社会的一些现实状况。

      总甲不过是当时在地方基层被任用,负责管理一些百姓基本事务的民人,所以夏总甲只能戴象征平民身份的瓦楞帽。薛家集只是一个穷苦的农村,区区二三两银子就能“舞起来”的闹龙灯,都要开会议、写功德摊派才能解决,七八个乡民大过年的跑出来议正事,大多连穿戴都不能整齐(荀老爹经济稍好,穿得也整齐一些),就连夏总甲本人也只穿着破旧成油篓一般(破损及褪色严重而不均匀)的青布衣服,还有几家人家给周进的贽见“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食”等等,地方经济水平可见一斑。即便如此,当时明成化末年,已经算是“正是天下繁富的时候”了,可见底层百姓的生活困苦。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夏总甲这种微不足道的“村民委员会主任”,仅仅凭着“三班六房”,这种县衙属下小官吏的势力,就能在百姓面前作威作福,一出场,以“拱一拱手”这种最简单的动作充作新年礼节,然后不待人家招呼礼让,不由分说地“一屁股就坐在上席”,傲慢无礼的神气跃然纸上,可能是刚当上总甲,正在得意忘形之中吧!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地位不高的小领导,喜欢在下属面前装腔作势地叹苦经,抱怨自己当官不易,反而是职务高一些,涵养好一些的大领导很少讲这种话。夏总甲抱怨“俺如今到(倒)不如你们务农的快活了“,抱怨是假,实际是借题发挥,显摆自己在三班六房面前受宠,有”长出两张嘴还吃不退“的众多延请。相信很多读者在生活中都遇到过这种做派的小领导。人都说吴敬梓描写各种人物时,言辞行为,总能很贴切他们各自的身份,这是作者阅历丰富的结果,夏总甲算是正文里的第一个体现了,后面还有许多例子,难以细数。这还不算,你抱怨也好,显摆也好,至少说点实话呢?和第四十六回、四十七回中,五河县人喜欢吹嘘受到本地望族的请客吃饭相照应,夏总甲吹嘘黄老爹请客,也是假话,即便已经被亲家申祥甫无意之中揭穿了:“西班黄老爹,我听见说,他从年里头就是老爷差出去了。他家又无兄弟、儿子,却是谁做主人”,也照样镇定自若,嘴尖皮厚而又不合情理地继续狡辩:“今日的酒,是快班李老爹请,李老爹家房子褊窄,所以把席摆在黄老爹家大厅上”,似乎已经完全忘了自己刚才说的:“就象今日请我的黄老爹,他就是老爷面前站得起来的班头;他抬举我,我若不到,不惹他怪”。当然,后文中喜欢吹嘘自己和官员老爷们”相与“(要好)的各类丑角层出不穷,级别也比黄老爹、李老爹高得多,这是后话了。别看夏总甲这副德性,这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小人物也有优点,那就是办事雷厉风行,果敢利索。谈到闹龙灯的正事,虽然他讲的是“任凭你们那(哪)一位做头”,实际是说一不二地指定最富有的荀老爹多出钱。同时也不忘记趁机再抱怨一把,吹嘘一把。抱怨的是:“从前年年是我做头,众人写了功德,赖着不拿出来,不知累俺赔了多少”,还是借着抱怨,显摆自己出钱多。吹嘘的是,三班六房都要邀请他看龙灯呢!哪儿有功夫来看你们乡下的这把灯!这种人虽然恶俗,进学说成中学,甚至连字都不识,充当总甲,倒的确可以胜任,但也只此而已了。

       吴敬梓要写周进教书,却先写夏总甲摊派舞龙灯,这还不算,我们中国人见面谈事情,总是喜欢先寒暄一通,扯些不相关的话题,再慢慢地转到主题上去。吴敬梓利用了这一点,闹龙灯本来只是个铺垫,非要在铺垫之前,为铺垫再做铺垫,先让夏总甲吹嘘抱怨一番,作为谈正事前的引子,一虚一实,既合情合理,又不露痕迹地展现了地方小吏的势利品性,让读者印象深刻。在书里,周进并没有和夏总甲正面碰撞,但是周进做馆,是夏总甲介绍的,后来村民辞退周进,也要看夏总甲的脸色行事。在没有远程通讯设备的时代,作者为主角陪衬了一个对他的命运起到极大影响的配角,却又不让他们见面,我觉得挺有意思。夏总甲虽是个配角,但因为对周进的这些缘故,作者费笔墨详细刻画他的人物形象也就显得很自然了。

      在做足铺垫后,周进正式登场时,仍还要用狗叫声开道,这就是周进的第一形象——贫穷,也是腐儒的基本特征。有种说法是狗狗只在看到衣衫褴褛的穷人时才会叫,不管作者有没有这个用意(实际狗叫不是那么简单的),反正周进的确是个赤贫之士。周进、范进可以理解为粥尽、饭尽的谐音,正与金有余相对应。很多作者写人物时,总喜欢先描写外貌,如果外貌和故事情节相关联,则有大用,否则只是程式化地描写外貌,意思不大。周进一出场,先写他衣着破烂、黑瘦面皮、花白胡子,一副凄凄惨惨的样子。这不仅和故事情节相关,甚至涉及到了全书主旨——功名富贵害人匪浅!按理讲,老师授课前,家长先集体请客吃饭是个大事,又是第一次见面,周进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理应穿戴整齐出席才对。可是在这种场合,他还穿戴破衣旧帽前来,可见捉襟见肘,无可奈何。60多岁的人了,就算是底层农民,按理也应该多少有些积蓄,周进却如此狼狈,等失了馆,竟闹到“在家日食艰难”的地步,所谓“人生莫受老来贫”,他的凄楚孤独,是被科举取士所害,也是被自己的迂腐所害。书中同样的腐儒,还有范进、倪霜峰等。明代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相对比较开明自由,经济情况也较好的时期。平民纵然走不通科举的道路,只要四肢健全,不说能多富有,找个饭碗养活自己还是不难的。周进是读书人,只要好好劳作,哪怕只做个普通的农民,识字的农民总比更多不识字的农民要强一些,况且他还有金有余的亲属关系,提携一把并非难事。虽说年代只是作者借古讽今的一个假托,意思总归如此。周进等人没有借上时代的东风,却像孔乙己那样做成了当时社会的夹层人物,是何缘故?其实开卷第一回,作者就借王冕之口严厉抨击科考制度:“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文行出处是四个字分别说四个意思。文,指学问,行,指品行,出,是说对出仕做官的态度,处,这里读第三声,是说对隐退不做官的态度。总之就是说八股取士一搞,知识分子就只懂得写八股文了,其他一概不管,因为管了也没用,这一点后文的马纯上说得更透彻:“(不考科举)那(哪)个给你官做?”读书人考不中科举,基本等于白读,你再有才华,国家不承认你,不给你官做,你也就无法发挥才能了。毕竟八股文实在没什么实用价值,除了用来考试,大概也就只能用来教书,或是像马纯上那样做个选家了吧!靠研习八股文所能取得的生存空间,实在太狭窄了。可是读书人还是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为过了桥就是荣华富贵,可惜名额太少,鲤鱼跃龙门的能有几人?但人都会有自大和侥幸的心理,就如同大家都知道买彩票中大奖的几率几乎是零,但总有那么一批彩民孜孜不倦地研究彩票攻略,不停地买,幻想哪天能中个大奖一样。我想读懂《儒林外史》的人,应该都不会再去买彩票了吧?这是题外话了。还有一点,考八股文的科考能否成功,不是凭什么才学高低,而是一个撞大运的事情,这在周进身上已经有所表现,但尚不明显,在后面的范进身上表现得更加直接了当,这真的跟买彩票很相似,容我写范进时再展开,这里只点到为止。回到贫穷的问题,既然科考录取之士只是凤毛麟角,做不成官的人,靠八股文生存空间又那么狭窄,所以对谋生而言,研究八股文并不是什么正道。周进这样的腐儒看不穿这个陷阱,有社会观念的因素,也有个人因素。八股文是朝廷花大力气标榜的,有无可撼动的正统地位,其依托的思想体系,被吹捧为唯一真理,必然导致读书人思维僵化,固步自封,乃至一事无成。难怪与吴敬梓时代相近的龚自珍作诗疾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与吴敬梓的思想是相通的。腐儒把八股文依托的思想体系信以为真,奉若神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是可以严重到丧失基本的生存能力的,周进就是这样。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借杜少卿之口点明:“朱文公解经,自立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王冕的话不同,这番话不仅是否定八股取士制度,更彻底否定了八股文思想的正统性质,更加振聋发聩!

      腐儒的迂腐程度,未必是说像信了邪教那样,被孔孟之道、朱程理学完全控制了思维。从周进发迹后对待魏好古的态度可以看到,他对“杂览”本身并非采取否定态度,只是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可见他迂腐,也是出于服从现实、服从权威的角度来考量。因为天子、朝廷看中八股文,所以我们读书人也就不要学别的了!周进看中的还是权势的力量,并非孔孟、朱程思想本身,他并不傻,可惜他错了。统治者对读书人,更多的不是关怀爱护,而是控制利用而已。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么多人参加科考,就得意洋洋地讲:“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中了我的圈套)”,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科考取士,与其说是选拔人才,不如说是朝廷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让他们为我所用。因为有这条正统的“光明大道”可走,文人、乃至农民就会心存幻想,亦步亦趋地服从朝廷,即使自己考不取,还有儿子、孙子可以接着考,于是乖乖听话,不会走上造反的道路了。对统治者而言,这就足够了——人家真正要维护的是自身利益,不是你们读书人的利益。所以考不出来的人穷困潦倒,是你们自己倒霉、没用,只要别闹事,谁把你们当回事!没见到人家考出来的人多风光吗?周进受到“正统思想”的戕害,不敢像吴敬梓那样,与权贵势力决裂,所以“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再加上性格上的弱点,教个书还被人辞退,最终落到一贫如洗的地步。这是他受穷的主观原因。金有余开导他:“人生世上,难得的是这碗现成饭,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几时“。评者说此话”一语点醒多少梦中人“,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嘛!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当时的社会想要致富或许很难,想要生存并不那么困难,把周进逼上科考绝路的不是生存需求,而是谋求荣华富贵的欲望。有人说求荣求富并没有错,是的,但是周进的道路走错了,八股取士是一座凭着中彩票的运气才能碰巧混过去的独木桥。周进在受到金有余的点拨后,虽然跟着去了省城记账,挣口饭吃,但想的是“瘫子掉在井里,捞起也是坐”,只以为年纪大了,放下身段算了,仍没有觉悟。所以听到贡院,兴趣又来了,还想进去看,看了还要晕死过去,还要嚎啕大哭。当时许许多多的读书人,甚至还包括一些现代人,都像周进一样,把当年的那座腐朽的、摇摇欲坠的独木桥错看成了光明大道。

       周进是个腐儒,第一形象就是贫穷,腐儒也有好处,那就是品行良好,所以才会迂腐。没有发迹时,他写了对联自勉:“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虽说这也是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但可以看出他的心地端正。在遭到梅玖的羞辱时,周进耐心忍让;王惠自顾自地吃大餐,毫不礼让周进,周进也只得昏头昏脑,扫了一早上的厨余垃圾。他是言行一致的,做到了自己对联的要求,表现出很好的涵养,当然也有很大的被迫成分。周进因为过去给患病的母亲许愿,形成了吃长斋的习惯,固然这里面有家境贫寒的因素,至少他是真心实意的。等到人家请客,有机会吃荤菜时,周进照样不为所动,毫无疑问与范进不用高档筷子,却吃大虾元子(现代汉语一般写作圆子)、权勿用只戒荤不戒腥的滑稽居丧表演形成了鲜明对比。发迹后的周进,也并没有像那种暴发户那样目空一切,作威作福,对待曾经害他丢了工作的申祥甫,照样接受他的祝贺,还“留他吃了酒饭去”,毫不挂念过去之事。当了学道,也是设身处地地为考生着想,“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要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这番话一方面体现他仍旧是个顽固不化的腐儒,八股取士的牺牲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善良的本质。

       除了品行端正,周进还是个老实人,这也和品行好是一致的。性格因素对他成为腐儒,也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老实人总是比较容易变得迂腐的,不得不佩服吴敬梓对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对待淘气顽皮的学生,周进没有大发淫威,训斥殴打,而是“捺定性子,坐着教导”,可惜家长们并不念他的好。老实人爱说实话,这未必是个好习惯。因为说实话也要看对象,看场合,有的实话是不能说的,说出来得罪人,或者惹人误会,老实人不擅长人情世故,总是忽略这一点。王惠与荀枚同榜考中进士的梦,别人说出去无妨,周进是不能说的,因为他是荀枚的老师,也是其他孩子的老师。他说了这话,既得罪人,又惹人误会。周进不管不顾,毫不在意地说出去,再加上“呆头呆脑”,不知道常去答谢介绍他做馆的夏总甲,于是被一帮没有见识的乡下人辞退了。

      读周进的故事,除了他本人的形象,作者对夏总甲、梅玖、王惠(虽然后文成为主要角色)、金有余等陪衬人物的刻画也引人入胜。夏总甲已经说过了,梅玖是个刚进学的青年秀才,他戴着新方巾,老早就赶到了申祥甫家里,准备接待周进赴宴。与周进的老成持重相反,梅玖非常轻浮狂傲,考上秀才好像就有多了不起似的,席间人家提到梦,他就生硬地接过话茬,说自己梦到红日罩头,预示能考上秀才。周进毕竟是长辈,他却毫不尊重,等人家进了堂屋,“方才慢慢的(地)立起来和他相见”,周进似乎是一上来就被他的气场镇住了,没有直接跟本人对话,而是问别人他是谁。问明白了,自然要谦让一番,“不肯僭梅玖作揖”,就是把上座让给梅玖的意思,谁让人家是秀才,自己只是个童生呢?但那场饭局是为周进接风,梅玖只是个陪客,况且周进年纪大出梅玖许多,论理周进一定该坐上座。梅玖当然不是不懂,位子是要让给周进的,但他要抬高自己,就不得不奚落周进:“我们学校规矩,老友是从来不同小友序齿的”。这种极没礼貌的话,读者在笑过之后,也难免替周进感到心酸吧!最可气的还不是梅玖,而是作者吴敬梓,抬出一个轻浮的小秀才奚落周进还不够,他居然还要画蛇添足地解释一番:“原来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比如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就如女儿嫁人的:嫁时称为新娘,后来称呼奶奶、太太,就不叫新娘了;若是嫁与人家做妾,就到头发白了,还要唤做新娘”。这种不伦不类的比喻,不是书中人物在奚落周进了,而是作者赤膊上阵,亲自奚落周进了。看到这里,我就不是心酸了,而是感觉警醒。周进遭受的屈辱,有其必然性。所谓落魄的凤凰不如鸡,考不中科举,任你读书人文行出处如何,都难免斯文扫地。好戏还没完,周进吃长斋,梅玖非但没有任何敬重的表示,还要来一首宝塔诗:“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念完了,还要对正是吃长斋、胡须满腮,又没考出秀才的周进特意强调“但这个话不是为周长兄,他说明了是个秀才”,如此恶毒,简直就是在把人当猴耍!随后又谈到“丁祭的胙肉”,明里是替周进发利市,其实谁都知道,一个60多岁的老童生,让他考秀才,就像是让他生孩子一样难了,这种所谓的发兆是极为刺耳的。之后王惠对周进的轻慢不如梅玖那么恶劣,但也算是五十步笑百步了。礼节上的亏欠也就罢了,有那么多的好菜,礼让一点给周进,也是敬重斯文之意,有何不可?吃了一地的垃圾还要一个老人来帮你打扫,于心何忍?周进的晚饭只有“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我对这个情节的印象甚至要比哭贡院还要深!因为这里的对比太明显、太强烈了。我甚至还要为周进庆幸,好歹有热水喝,总比喝凉水强。至于说后文书里梅玖学业荒废,险些遭到范进的责打时,居然急中生智,冒认成周进的学生,落后还要跟荀枚胡乱吹嘘一通,说什么“学台(范进)何难把俺考在三等中间,只是不得发落,不能见面了,特地把我考在这名次(四等),以便当堂发落,说出周先生的话,明卖个情”。周进若是知道了此事,厚颜无耻到这等田地的人,也就无需跟他生气了。

      梅玖、王惠这种功名在身的“学校中人”,都是些什么货色!衣冠禽兽而已。吴敬梓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开宗明义地指摘科考培养出来的,除了周进这种腐儒外,再就是梅玖、王惠这种势力小人了。周进虽然暂时凭着涵养忍了过去,毕竟这把年纪了还连遭羞辱,胸中自然不平,再加上科场屡败,工作又丢了,可谓流年不利。再结合他老实人的性格,平时特别能忍,等到实在忍不住了,积压在心中已久的愤恨一旦爆发出来,就如同洪水泄闸一般惊天动地了!哭贡院的那一幕高潮画面,单看是很夸张,结合前面的叙述再看,确是入情入理,有凭有据。随后作者写道的金有余等商客,虽是四民之末,为人不齿的行当,反倒可亲可爱,他们对周进和蔼友好,又是帮他找工作,又是凑钱替他捐监生,好让他入场考试。知道周进的身份后,马上改周客人的称呼为周相公,何等恭敬!他们雪中送炭,花费不少又不计回报。就连讲的话,都是那样得响当当:“君子成人之美”,“见义不为,是为无勇”。帮助了周进,还一点不摆谱,反而很客气地维护周进的体面:“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周进遇到这些仗义之士,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慷慨解囊,自是感激不尽:“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这是周进的肺腑之言,诚心之举,只是读来让人心痛。这也太惨了,不就是考个试吗,闹到这种地步!

      获得资助的周进入场考试,结果猜也猜得到。毕竟是文学作品,故事的情节冲突要强烈才能吸引读者,如果说他还是没考上,行文就泄了气了。戏曲小说总是“落难公子中状元,私定终身后花园”的套路。好在《儒林外史》并不表达周进才高八斗,所以没必要让他中状元,最终只让他“殿在三甲”,虽然中了进士,但品级并不高,这样反而自然一些。此外,写周进咸鱼翻身,也是为了情节发展,递到后面的范进。再进一步讲,周进、范进发迹都是卷首词“功名富贵无凭据”的写照,这一点如前所述,写范进时再谈了。

      对周进的品读就先到这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