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井兴于盐,自西汉以来就是云南出产井盐的重镇。据传古时有一个名叫李阿召的彝族女性,放牧时对一头老黑牛总是喜欢独自去舔食的一处山崖壁产生了好奇,她一尝竟然是咸的。后来人们在此开凿盐井,为纪念黑牛的“历史功绩”,古人便称此处为“黑牛井”,“黑井”由此得名。其所产之盐虽名为“黑盐”,实则“洁白味美”,素有“两迤名高第一泉”的美誉。
盐业的发展和兴盛,以及盐在古代经济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给黑井的发展乃至最终的辉煌一时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让偏居一隅、交通闭塞的黑井成为名闻遐迩、
富甲一方的小镇。
极盛时期的黑井,每天都有成千上万驮盐的马帮、盐商往来于此,各种思想和文化在这座多石少土的山城融汇、渗透,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盐文化。小镇内更是车来马往,商铺林立,盐商灶户家家兴屋建房,男女老少披金戴银,镇内兴资办学,镇外产业兴旺,甚至昆明的祥云街、拓东路两大主要街区,都成为了黑井人的房产
现在的千年盐都黑井,虽然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却也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风貌的街巷,颇具明清风格的民居,以及大量木雕石刻、古塔石牌坊、古寺庙古盐井古驿道等遗迹。得益于偏居一隅,交通多有不便的缘故,黑井古镇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传统古建筑,格局也基本没有多大变化,风貌依旧,让人意识到历史的伸延,使人蕴蓄一串心灵的记载。也因此,凄凄的小镇上开始迎来了满揣怀古情思、探访建筑艺术、追觅历史文化,不惜远道而来的痴痴游客
因盐而兴,又因盐而衰,千年盐都黑井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古镇。当年的金粉浮华之地,伴随着绚烂之花的凋零而归于平淡,平淡得几乎不为世人所知
实际上,黑井很小,小得可能超乎你的想象,黑井的诸多建筑也说不上规模宏大。但黑井又小得很有特色,小得令人向往,小得令人难忘。就是在这块两山夹峙的弹丸之地,汇聚了武家大院、文庙、大龙祠、节孝总坊、诸天寺、飞来寺、黑井文笔塔、摆衣汉文笔塔等众多古建筑,以及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碑石雕。窄窄浅浅的街面全部用红砂石板铺就而成,一些石板上当年留下的马蹄印还隐约可见
武家大院、文庙、大龙祠是黑井不可不看的景点。武家大院是黑井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隐含有“六位高升、四通八达、九九通久、王隐其中”的设计意境。躲在黑井小学里的文庙,算得上是古镇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了,黑井当年的兴学风潮由此可见一斑。具有浓郁明代建筑风格的大龙祠,是黑井的又一大古建筑精品,虽然已有几分残破,但这里的古戏台、精美木雕,以及雍正皇帝亲笔题写的“灵源普泽”牌匾,都是前人留下的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武家大院现在是黑井最好的客栈.只有99间房间.
最高价是当年 武家小姐的房间280元住一晚
黑井主要由两条小街组成,也就是一街和二街。进来古镇的第一条小巷便是一街,浅短、狭窄、弯曲的街道颇具古韵。一街的尽头便是“节孝总坊”,黑井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建于光绪27年(1902年)的石牌坊,是黑井、琅井、元永井三地87位贞节女因守节,获皇帝恩准兴建的。该牌坊无论是规模还是华美程度都是少见的。
过五马桥后进入二街,这里是黑井过去、现在的主要商业街,当年这条街上到处是旅店、饭馆、赌馆,从天亮喧闹到天黑,又从天黑喧闹到天亮,其繁华的景象令人难以想象
现在的黑井,宛若明清贵妇般,虽然芳华已逝,却风韵犹存。走进她,昔日的高贵,昔日的辉煌,一幕幕历史画卷在脑海中不断铺陈开来,让人炫目,令人惊羡!
院内偶然有一米或者几米阳光照进古老的红墙..
可以看见名人的名字已经被盗走
阳光下的旧日足迹
小雨过后的石板路
只有两样颜色的路灯.一种是红色
上图美酒与下图美食
三把锁在看守什么呢.我走近看里面是一堆破烂的木材..
安静的老人与布鞋在享受阳光..
现场制造盐巴.下图是已经做好的大镉盐.
现在还可以遇见这样的马帮依然在用做托运..
这里没有其他古镇的霓虹灯.更没有酒吧.有的只是安静
这里可以不用担心被打劫..
安静的夜你可以放心的睡去..不必考虑艳遇..
黑井古镇全景.山脚下
可以看到对面的盐洞..
这样的小镇安静的让人叹息...
看我坐在这样的古旧门旁.这表情也很淳朴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