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进入宋代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一方面,山水画形式语言和技法更加丰富多样,全景式大山水的雄强和一角式山水的清秀,经过画家的艺术实践,其图式均基本形成;另一方面,绘画理论也有新的建树与拓展。郭熙的“山有三远”的概括和沈括的“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的发现,成为理论上的两大亮点。郭熙(1023-1085)北宋山水画家,其山水千姿百态,被誉为“独步一时”。他在创作实践中对山水画空间形态的独特感悟,才会有“山有三远”的理论概括。沈括(1030-1094)虽晚于郭熙,但可视为同时代人,对绘画鉴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曾说:“世之观画者,多能指责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其实,沈括自己就是一位“奥理冥造者”。
郭熙的“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的 “三远”之“远”,表达的是中国式的节奏化的诗化的空间感受和空间构成。“以大观小”是对“山有三远”的理论回应、发展与升华。沈括在“以大观小”的论述中,廓清了古典山水画创作中不同层面的问题。沈括清醒、明确地发现“以大观小”是古典山水画空间结构的统摄之法。想象是“以大观小”最本质的特征。
前一篇: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后一篇:宋.郭熙《林泉高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