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雨时节,诗意成都

(2010-11-30 23:10:27)
标签:

成都

都江堰

杜甫草堂

武侯祠

浣花溪公园

诗歌大道

分类: 城市随写

               好雨时节,诗意成都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周末的北京,狂风大作,似要把秋扫荡,给冬铺路。于是老实呆在家里看书,偶尔瞅一眼电视。下午调一频道,画面清新优美、一对俊男美女走在周边满是绿竹的幽静小道上,多看几眼,竟生出些感觉来。画面里这不是杜甫草堂么?这不是成都么?多看一会儿,才知道这是今年上半年上映的一部中韩合拍的电影《好雨时节》,又名《成都,我爱你》。电影里,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整座城市像笼罩在一片氤氲之气中,透出一种朦胧诗意。慢慢地感染了我,去年的成都之行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去年4月底的一个下午,我和公司市场部的同事老高踏上了去成都的路。虽然从未去过,但是它的名气大啊,幸福快乐、生活悠闲之都,天府之国之精华所在。但是行程只安排两天,我在想还会有时间去转转么。
老高是典型的四川人,身材不高,但是很热情,说话也很幽默,像一个老顽童。于是飞机上我们便聊起来。老高是四川雅安人,离成都不远,大学毕业后到中建,然后是几十年海外生涯,在中东、非洲都留下了足迹。他不断地说着老家的好,讲他同学在成都、在雅安过得神仙般的悠闲生活,眉宇间透出向往、怀念的神情。经他的介绍,我知道了雅安是一个河穿城而过的小城市,青衣江流淌而过,城市有三宝“雅女、雅雨、雅鱼”,用四川话发音都是一个音,于是因此得名,意即雅安女孩子漂亮、下雨的时候风景绝美、青衣江里的鱼美味可口……。经过他的一番描述,我更多了一些对成都、对四川的向往。


   两个半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天气有些阴,出了机场往城里去,机场高速两边的绿化做得很好,公路好像在小森林和绿地中延伸,让人心旷神怡,“中国著名旅游城市”、“成都”的标志不断映入眼中,进入城里,还没看到这传说中的成都的样子,天已经黑了。我们住进一家三星级的小宾馆,和北京城那些规模大、显得有些傲慢、大而无味的酒店相比,这个小宾馆让人觉得很亲切,小模小样、小家碧玉的样子,大堂里精致的陈设、墙上的布设古色古香,别有韵味,不由得让人觉得四川人的雅致、细腻,在这小宾馆都能显得出来,谁说宾馆就一定得是西式模样呢。

 

   天晚了,吃过饭后,我们就在附近逛逛。在北京呆久了,早已对那些看上去宏阔宽大,但却空洞无物,只能制造堵车的大马路失去了好感。于是就是这不高的楼宇之间、不宽的马路之间,没有了压抑,人一下子像解放了,平和而自然。这一片是成都的美食区,不远处有一美食街,路口有一个汉制的大木牌楼“一品天下”,这一路则是川中美食荟萃之地。成都的夜生活开活了,每家店都是那么考究、有特色,让人一下就会觉得,这里的人是很讲究吃的。随便走进几家茶楼,有人在看报、打扑克,倒是没看见四川第一运动—麻将。

 

   拐入一条小道,才渐渐地感觉到,成都像是掩映在自然中的城市,人行道和汽车道之间的隔离带居然就是树木花丛组成的林带,走在人行道中间,像走在绿色的幽境中,看不到主路上的车辆。真不知道是何人设计,都市与绿野之间一转身就可以变幻。于是在小径中遛弯,不知何时,细雨已来,份份而下,好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


   成都的麻辣烫是非常有名的。于是就想去尝尝。在一个路口,我们看到一个地摊,仔细一观察就能看出这地摊麻辣烫与北京同行的区别。种类多出很多,几乎所有的菜都可以烫、烤,肉类也多出好几种,调料很多。成都经常下雨,所以他们撑着大雨伞,随车还带着几个小木凳和小桌子,供食客们使用。于是,点上一些吃的,再去街边的小店里买瓶啤酒,往小凳上一坐,街边速成的流动饭馆就OK了。老板是一个典型的四川人,身材矮小精瘦,手法熟练。于是我便和他攀谈起来。生计不易,为了保留老成都的移动麻辣烫,城管是网开一面了。但是竞争激烈啊,因为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存在,他每个月都要上缴1000块,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小地盘。每天晚上12点开始在家里准备,捡菜、洗菜、切肉,1点多出门,2点到地方开始摆摊,一直要干一夜加一上午,一直到中午11点收摊。一月能有1000多块的收入。“虽然累,但好歹是个营生,我不想离开四川出去打工”,老板笑着说,手头的活不停。四川人生性是乐观的,即便的湿雨的深夜,也能乐观地坚守人生的舞台。“这是一家的营生啊”,不远处,他的媳妇抱着儿子坐着,守候着摊位,时不时逗逗小孩,发出咯咯的笑声。小孩不愿意呆着,四处乱走,远处小区门口的老保安把自己的大盖帽盖在小孩的小脑袋上,然后哈哈大笑,众人跟着笑。和他们聊完后,我静静地坐着看着眼前的场景,有些戚然,也更为他们的乐观而打动。善良、乐观、吃苦的四川人啊……。

 

    第二天一直开会,直到下午忙完。老高约了他的大学同学吃饭,我们到“一品天下”区一个比较有名的店吃饭。快要到汶川地震一周年了,对于这样大的灾难。我心里想问问老同去年这时候是怎么度过的,但怕说错话。于是就多吃,少说话。但老高先问了,他的同学便说了几句。地震时他正在从成都去汶川的路上,大地的抖动让他失去对车的控制,车翻到了路边,他被路过的人救出。等他回成都养好,再回汶川时,发现原先的路都面目全非,有的路段竟已彻底废弃,可想地震的破坏力有多大,简直是山川改貌……。

 

    第三天还是开会、改合同。几天都没有离开过“一品天下”区域,直到晚上完事。第二天就是五一假期了。老高趁这机会回雅安老家看他母亲。于是晚上,我终于自由了。问了路,坐公交去了晚上据说会比较热闹的锦里,居然是在武侯祠站下的车,这俩有名的地方在一起?但见马路对面黑暗中隐约看到一古建,大门上书四个大字“汉昭烈庙”,这不是刘备的庙么,哪来的武侯祠?没多问,我按路人说的往前面走,不远处拐进一条小巷子,顶上的牌坊告诉我这里就是锦里了,很多门脸都是木制结构的,墙边挑着红灯笼,人声鼎沸,沿街小酒吧、古书店、咖啡厅、茶馆、工艺品店,远处的院里据说还有变脸、喷火的表演,有一条小河傍着小街,时而拐走,时而拐回,河上便架起一座座小石拱桥。游人、情侣、背包客、小资们汇在一起。有一台大摄像机正在拍摄关于锦里的纪录片。在这里,夜的成都是婉约、怡人、温柔的,所有人好像都忘却了人间一切烦恼,尽情陶醉在这夜色中……。我也久久不愿离去。

 

    夜里11点多,我从锦里出来打车回酒店,路上算是见识了成都的哥的热情和幽默。他给我介绍了成都所有的景点,并反复说其实“宽房子,窄房子”比锦里更好,建议我应该去那里看看。我问他去过北京吗?老哥用四川话说的回答极具喜剧感觉:“上海、北京,我都去过哩,不过还是我们成都好。到了北京,那个马路宽的、人多的,想走慢点都不行,人太多、太吵吵,乱七八糟的,哪有成都安静啊。上海人那个样啊,好像天底上就他们最有钱,谁都看不起,啥玩意哩”。……

 

    五一了,终于自由。早上起来我便到市北郊的汽车站,那里有去都江堰的大巴。汽车开出城,我开始打量周边,大地像披上了绿色的飘带,满眼的绿让人心旷神怡。但不久,我的心情就开始沉重起来。地震留下的痕迹还那么明显,时不时就可以看以被破坏的房子矗立在那边,残垣断壁,有的地方几层楼就断了一半,乍一看真有些让人触目惊心。有的地方就像在电视里看到的那样,用活动房建成了成排的救灾临时村,学校、商店应有尽有,倒像一个正式的小村子了。

 

   几十分钟后,就到了都江堰市,都个城市还在重建,有的危房还放在那儿,像一个有历史感的大工地。出了车站,居然看不到有路标指示赫赫有名的都江堰在哪儿!!,我就随着人群走。到了一条大马路,中间正在施工,定睛一看,是中铁正在建的从成都到都江堰的轻轨车站。等走过工地,突然间一个大大的雕像出现在眼前,土铜色、老者长衫飘飘、头顶着高高的发髻、手挥向前,目视前方,像一个舵手,少者披衫飘起、腿前倾,整座雕像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气场,那气势、那气魄简直要把人镇住,不由得让人凝视。不用说,这就是伟大的李冰父子了。心里隐隐有些触动,前方等待我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地势开始升高,路变窄,多了些古建,路的左边一条小河伴着马路,到底是一座水的城市啊,连这小河上的石桥上都有石制的小兽,仿佛要告诉我,这里的一切都是有历史的。继续向前,终于走到一条大河边上,上面横跨一座大水闸,但上面的建筑却都是些古建,忘了匾额上写的名字,但见底下的河水发出很大的哗哗流水声,古建的走廊、顶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字匾、大多是恩泽四方之意,有的竟如斗大,好大的气派,比我曾经游历过的几座城市中的古迹都更有气势,足显出其重要的地位。旁边有人告诉我,顺着河水再往前200米就是宝瓶口啦。可是我们走错了方向,宝瓶口应该是最后再看到的。那样看才会真正明白都江堰的宏大、精妙。我于是继续往前走,到了一座山下,不是吧,都江堰不是江、河、岛么,这怎么是一座大山?但是山门口已清楚写着“都江堰青城山景区”,我买好票,进吧,看看会是什么样。山上曲径通幽、山路蜿蜒,地震的遗迹还在。有的路当中横卧着一块巨石,四周已围起来,山路都改了道,旁边的警示牌上写说“山石滑坡路段,请快速离开”。

 

    越来越上,再绕到山的另一面啊,突然天开地阔,到了山的至高点,但见远处一条大江逶迤而来,到山底下,中间一个长岛,像一条大鱼卧在水中,那长岛的头部竟和鱼头形状相似,只是这条“大鱼”不能游动,静卧水中已两千年了,在鱼身的中部,有一条窄的浮桥把大江的两岸和鱼岛连接起来。大鱼把大江分成了两半,靠山边的一半开始渐渐变窄,最后在山脚下隐去……。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壮丽的景象,如果抹去一切历史记载,今天的人一定会以为中间那条大鱼岛是天然就有的。但不是,2000年前,李冰父子率人干了这么一件名垂千古的大事。
   不用我多说。那条大江就是泯江,中间的大鱼岛就是鱼嘴和飞沙堰,而江水渐渐隐入山脚下后要流过的,就是宝瓶口。江中间的窄桥叫安澜桥……。

 

    站在山上,我久久不动,看着眼前这一切,我才渐渐明白,在宝瓶口附近看到的那么多歌颂它的匾额一点都不夸张,它够得上这一切称颂。慢慢走近它吧。开始下山,从安澜桥上走过去,因为是铁索桥,还有些晃动,我天生胆小,走在上面,还有点紧。脚上就是泯江,还好才是五一,还没有到江水大涨的时候。走进鱼头处,江水过来自然分到两边,内江更深些,水流湍急,外江较浅,水流缓便沉淀更多泥沙。汶川地震把鱼嘴震出一条大缝,虽然用混凝已封闭,但就像留了道伤疤一样。站在泯江中的鱼嘴上再看刚爬过的山,这时候我已经知道它叫玉垒山。当年李冰们硬是从玉垒山上凿出了宝瓶口,把水引入了四川东部,也因此解了成都平原的水患。而鱼嘴和鱼身飞沙堰则是硬在江中填筑而成,曾经的灾河泯江终于被驯服,蜀国消除水患,并终成天府之国。没有都江堰,又何来成都,何来后世之四川?

 

    走出鱼嘴,来到宝瓶口前,远远地就听到震耳欲聋的水流声。它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形状像一个瓶口,故得美名。
    从宝瓶口出来,我往半山走去二王庙。但是二王庙也被地震毁坏严重,正在维修。我又回到山腰,再次远眺这壮美的都江堰全景,心里充满了无限崇敬心情。泯江对面就是青城山了,据说是张天师传道羽化的地方。

 

   下午两点多从都江堰回到成都,还有时间,我便去了曾经向往了很久的地方—杜甫草堂。我相信任何一个喜爱文学、喜欢诗歌的人都会对它有特别的感情。八世纪,唐王朝终于盛极而衰,“安史之乱”给这辉煌王朝沉重打击,杜少陵携家来到成都避难,他来到成都西郊外一条河边,这条河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浣花溪”,筑茅舍、建草堂,也许一切都是随意之举,诗人一定不会想到,一千多年来,这里已成为诗歌的圣地、诗歌的精神归宿地。杜甫在草堂住了四年,写下了《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篇篇名作,字字珠玑。“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当年这里一定是风景如画,是否还有浣女在河边洗衣。诗人的一生是不得志、穷困潦倒的,按今天的话说,是标准的弱势群体,买不起房,于是才有大风吹散草屋时的悲号。但他是语言的巨人,他是诗歌界的翘楚,是当时的大知识份子。四年后,诗人再次流浪,并最终客死在湘江的一叶舟中。

 

   草屋败落,也许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杜甫的诗歌越发显出其文字魅力,每每令后世的文学青年后悔没有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三百年后,五代诗人韦庄,此君或许是古代最大的追星族了,他仰慕杜甫,竟亲自来到成都寻访偶像的遗迹。我想他当年一定在草堂旧址久久站立,心中充满了无限景仰和崇敬。他突发其想:“我要住在这里,我要和诗圣同在”,茅屋被重新修建了起来,于是不断有追星族慕名前来,这里开始名声渐起,到宋、元、明、清几代不断由民间和官方进行修缮扩建,终成今天之规模。我想杜甫在天之灵,知道后世的这些故事,心里会得到些安慰吧:“终于还有人知道我的价值,还有是人喜爱诗歌的”。


    而今天,曾经也是一个文学青年、背着杜诗长大的我,要走进这诗歌世界了。沿着草堂路直行,我开始发现这条道的不同。每隔几米,人行道上就有一块地砖上刻着一首诗,不用说,都是杜甫中的名诗了。于是就这样,走几步,驻足停下,默读着诗,越往前,我发现人们开始出声朗读,有大人带着孩子边走边读。就这么一走一停,像行在朝圣的路上一样。我的内心开始变得无比清澈,我在想,这条路或许是全中国数不清的城市街道中最有诗意、最有文化内涵的一条路了,当年杜甫是否也曾走过这里呢。

 

    到草堂的北门了,很平实、安静的门,就像寻常百姓家的门落一样,上书四个绿色的字“杜甫草堂”。终于要走进诗人的世界了。进得门来,就那么随意地走,小溪、湖泊、石桥、廊道,处处有水,处处有绿竹和树木,连同亭台楼阁、小湖中的鸟儿鸭子,静谧悠远、自然和文化在这里完美相融,不断地有小孩读诗、有学生在廊下坐着沉静于书中。风轻轻吹过,仿佛让人忘记今生,而回到那千年之前的诗歌时代。诗人的塑像瘦削地矗立在工部祠堂前,做沉思状,或许还沉浸在他的诗中吧。茅屋是重建的,一个“少陵草堂”的碑亭告诉人们古草堂的位置和它的变迁。诗圣在蜀中他乡孤独么?我想今天不会了吧,后人们把也曾经来过蜀地的陆游、黄庭坚也在祠堂里立了画像,与诗圣做伴。碑林区有后世诗人名家们的题刻,他们对诗圣的景仰就在这些题刻中流淌。而小书店里可以看到,杜诗已被翻译成了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传诵。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尝尽人生苦难。而杜诗获得了永生,即使再过一万年,它们依然会被传诵……。

 

    逛完草堂景区后,我出了南门。原以为这景区就结束了。谁知道,我已不知不觉地闯进另一个世界来,我记得当时我禁不住“啊”了一声。我正沿着小道走啊,我以为走到路的尽头,就会回到车流的“现代”中。突然,眼前豁然开朗,一个高十多米的大型雕像,三个人,纯白色,最高者长衫头冠束腰,正好背对着我。他们是谁呢?我快步走过去,不经意之间发现,大理石地面上刻了很多诗。走过雕像后回来,屈原、李白、杜甫三位中国历史最伟大的诗人站在一起,气宇轩昂、高远、凝重,让人不由得肃静起来。他们的人品就似这纯白色的雕像一样,苍天可鉴。我开始沿着这一条大理石铺就的路上走,地面开始按时代算,从公元前的屈原,一直到清朝的龚自珍,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的名诗佳句,都刻在这一条大道上,让你不忍心去踩,而是一路慢慢地行着、读着,像是在走在诗歌的朝圣路上。在大道的两侧,各位诗人们从历史的不同瞬间而来,三曹、陶渊明、三苏、白居易、王安石、韩愈、陆游等大家,他们或站立眺望远方,或沉思,或举杯同饮,或谈天说地……。一部中国的诗史。晚上回家后我查资料,我闯入的这个地方,就是浣花溪公园诗歌大道,号称中国的诗歌中心,中国诗人的家。


   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大的气势,诗歌的力量一下子扑面而来,撼人心魄,告诉你这古老中国的厚重文化。
   再走进公园里的一条小径,路边的石头刻着一着着新诗,篇篇也都是名作,舒婷的《致橡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都赫然在目……。


   我就在诗歌的世界中畅游,心里好像也走了很多路。我在想,在成都做个文人将是多么幸福啊。这里是古老的中国、汉唐的中国、田园的中国、诗歌的中国,是温柔可爱、细腻平静的中国……。


   逛了一天,真有累了,来到成都著名的陈大妈饭店,吃了有名的麻婆豆腐,回家。这一晚上,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酒店里查遍了都江堰、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诗歌大道的资料,不想漏过一个细节……。

 

   5月2号下午的飞机回北京。我要抓紧时间。一大早起来,还是随着诗人的脚步进吧。当年杜甫来到成都住下后,去武侯祠游览,写下了著名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和去锦里同样的路,今天要走进三国中了。前天晚上看到的“汉昭烈庙”就是武侯祠吧,我寻思。到了门口,红色的大门顶上四个黑色的大字“汉昭烈庙”看外面的介绍才知道。当年的武侯祠和汉昭烈庙只是相邻,后来将二者合一,以君为主,所以仍叫“汉昭烈庙”,但是人们早已习惯了这里叫“武侯祠”,于是一面沿用下来。进了门,一座唐朝年间立的石碑上书“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告诉人们这里的千年历史。


   几个大殿沿着中轴线前后排开,刘备殿里就像上朝一样,刘在上,两边是两位兄弟,关羽父子和张飞祖孙,两厢排列着当年蜀汉的文臣武将的半身石像,和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一一对上。而那位以昏庸无能而著称的“刘阿斗”则被后人们唾弃,在这大殿里没有位置。整个大堂无声肃穆,让人遥想当年刘备的功业。


   往后,就是真正的武侯祠了,诸葛亮塑像在正中,羽扇纶巾,他的儿子和孙子在两侧。顶上刻着著名的家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而两侧的廊柱上就是那幅超著名的“攻心联”了:“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武侯祠后面,是一处小桃园,有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的石塑像,塑身与一块巨石融合,只勾勒出轮廓数笔,似要表明三人永不分离。


   往西去就是刘备的惠陵了,一座土包,四周青砌围砌,路过牌坊大门后,有一座“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
最为整个祠堂增辉的就是那太多的门联、题字、匾额,我一路抄,最后发现太多了,于是干脆直接买了一本书。

因为要赶飞机,不能停留太久。我在想,当年三国人物和事迹多集中在中原、荆襄,而最后那一切遗迹都消夫在历史的云烟中。而这川中,则独保留了蜀汉一支如此规模、完整的纪念祠堂。刘备生前弱于曹操、孙权。而在后世,那两位和他们的能臣武将们早已消零,而独在成都,刘关张、诸葛亮、文臣武将们还在这里相聚,被后人们传诵纪念。此情此景,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感慨良久。三国的时代很久远,但在武侯祠里,感觉就在昨天……。

   

下午2点多赶到双流机场,坐在候机室里回想这两天的见闻,我好像是在历史、文化、自然之中游历,相见恨晚、醍壶灌顶、心潮澎湃……都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

 

   和同座一位老者聊天。他告诉说,四川在古代偏居一隅,又地处盆地,蜀道之难,自古就比较闭塞,战事较少,加上沃野千里,遂成物华天宝、天府之地。所以,它其实是古代中国的影子。以成都为代表,它是文化的、自然的、诗词的、侠义的、悠闲的。这一段话,让我深有同感。如果你还想回味汉唐的文化风韵、古代的田园生活,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幸福的生活,那就去成都吧。

 

   再见,成都,我还会再来的。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