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股市情潮》看机构做盘

(2016-01-18 10:12:20)
分类: 投资理财
       电视剧《股市人生》是反映散户在博弈中逐步成长的故事,散户的对手盘永远是机构,散户的亏损就是机构的盈利,《股市潮情》是从博弈的另一方面反观察我们的这个市场,绝大部分散户在博弈中亏损累累,意味着机构在博弈中逐渐壮大成长。机构的组成也是分层次,小型机构数量居多资金量相对有限,超级机构数量较少但是资金实力更为庞大。市场博弈不光是机构和散户的斗争,小型机构和超级机构之间也在不断地博弈,有时为了利益也会做出妥协和联合,一切的存在都是为了利益。
       男主角吴仁从股市里摸爬滚打10年,终于从一个普通散户成为深圳一个机构的操盘手。为了躲避别人的耳目,他离开深圳到北京操盘,熊市已经持续了好长时间,股民都已经亏损深度套牢,人心思涨。他在大户的股民沙龙上散步消息,机构要做100点保卫战,熊市思维影响着大多数人,大户态度各有不同,股评家也慷慨陈词股市会继续下跌并创出新低。
       国家突然周末出台利好消息救市,机构也没有底仓,面对突如其来的利好,经过反复思量后决定操作满天星这支垃圾股,理由是在利好面前散户会去疯抢绩优股,垃圾股会少有人问津。利用资金优势周一集合竞价大幅高开扫货,并利用拿到的筹码迅速向下砸盘吸筹。北京的几个大户用金钱买通吴仁的报单员,利用消息和吴仁抢筹满天星。吴仁在盘口发现问题,决定先给大户点甜枣。筹码吸完后,倒量拉升一倍,跟风盘较少,开始宽幅震荡清洗,洗盘完毕后继续倒量拉升一倍,市场里的垃圾股在他的炒作之下成立领涨龙头股,散户跟风盘快速涌入,大户已经获利丰厚,得知消息还要继续拉升,在贪婪的欲望驱使下要求证券公司透支买股票。吴仁利用了这一点,把原计划的尾盘拉升变为尾盘砸盘出货,结果把大户和散户全部套在高岗,吴仁操盘的机构则大获全胜,大盘从100点已经拉升至500点。在这一波上涨过程中小型机构赚得盆满锅满,超级机构却踏空了。
       大学哲学系苏教授是大户的代表,他一直用自己的哲学思想指导自己操盘,屏蔽别人的言论独立操作,被大户们戏称“苏格拉底”。他说“自从有了股市以来,不知道多少人想要操纵市场,但是在大的趋势面前没有人成功过,机构的生存也是以顺应大趋势为前提的。”“大势已经启动,市场还没有进入最为疯狂的时候,获利的机构出局,踏空的机构会入场,市场至少会达到700点,我的股票都是底仓大幅获利,即便调整真的到来我也可以获利出场”。而更多的散户、大户天天盼望大行情,结果大行情到来了却把自己吓倒了,获利一点就跑了,与行情擦肩而过。
       超级机构踏空一波行情开始高位建仓,从不到500点做空到700点开始做多,超级机构计划启动二轮拉升。小型机构大幅获利想利用资金优势,先做点赔本的买卖,联合起来买入大盘股后疯狂的砸盘,企图造成大势下跌后在低位吸筹,但是他们砸出的筹码,悉数被超级机构买走,结果盘面表现就是在700点放量宽幅震荡。结局是小型机构前期的获利全部在砸盘的时候回吐,超级机构完成高位建仓,开始拉升。吴仁操盘的机构由于没有建仓筹码,又不想踏空超级机构发动的行情,于是改变策略采取高举高打的战术。他选择了一支由几个大户操盘的股票,高举高打拉升建仓,准备大幅拉升后出货。他们建完仓后大势已经攀升过1000点,超级机构也刚刚开始获利,此时他们从内部得到消息国家准备打压股市。面对突发的利空即将来临,他们此时出货必定大败,利用公众和他们得知消息的时间差,和超级机构达成默契,联合起来做一个多头陷阱,继续拉升出货。曾经的死对头在利益面前,以前的不愉快都化为云烟,市场里利益永远高于一切。而市场里的散户和大户并不知道大势上涨的内情,继续疯狂买入,散户的286电脑已经变成686了,大户更是要求券商几倍透支。股评家也转变了思维,100点高呼做空,1000点转向做多并看高2000点。
       而哲学家苏教授看到市场已经进入超级疯狂,全部获利出局,证券公司门口的卖报纸的也闻到了异样的味道,报纸一早就卖光了,市场里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卖出股票和哲学教授一样成为市场里最大的赢家。
利空消息终于来临,市场大幅杀跌并由此进入熊市。大户由于高位透支,平仓后还倒欠证券公司钱,散户的686电脑又变成286,机构无论大小都获利出局。
       在金钱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唯有不变的利益。任何行情的启动都是由机构发动的,每一次行情的结束也是由机构终结的,机构的消息总会和大众存在时间差。散户和大户想要在资本市场生存只能跟势交易,大势启动跟进,大势结束出局,没有其他的生存办法。但是江山易改,人的本性难移,人性根深蒂固的贪婪和恐惧,终将注定他们永远是市场的牺牲品,只是大多数人在惨淡的历史面前不甘心承认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