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德国首都柏林不远处的波茨坦北郊,坐落着一座洛可可式宫殿,该宫殿取名无忧(Sans
Soucid在法语中是 无忧无虑的意思),始建于18世纪中期,其全部园林建筑工程前后约持续了五十年之久。整个园林占地面积
290公顷,规模相当于中国北京的颐和园。在二战时期,无忧宫侥幸得以远离战争的炮火,各个建筑基本保持完好无损。
宫殿正殿中部为半圆球形顶,两翼为长条锥脊建筑。
1745年1月13日腓特列大帝下旨建造波茨坦的行宫。
根据腓特列大帝的草图,由建筑师乔治·温彻斯劳斯·冯·克诺伯斯多夫完成了设计图。据说是仿照了凡尔赛宫。
腓特烈大帝在波茨坦王宫中演奏长笛。腓特烈大帝在欧洲留下了“战神”的威名,同时也留下好几部长笛作品。
够奢华,够富丽堂皇!
欧洲的帝王们都在追求所谓凡尔赛风格,共同的特点是,极尽奢华。惊叹了几回,再见也就惊叹不起来了。呵呵!
让我惊艳的是,无忧宫其实是构建在一座葡萄山上!十三世纪里,勃兰登堡地区久已种满了葡萄园,但也只有另类的腓特烈二世敢把葡萄引入行宫,让这些普通的葡萄藤,构建出梯形露台的中心装饰物,再配上伫立在沙山顶上那座精致的宫殿,让一切尽可能得融入大自然的氛围。“它是我在葡萄山上的小屋”他曾如此说过。
好个“小屋”!呵呵!
120节左右的阶梯从下面的花园往上的主宫延伸。
很有创意的设计,既不是法式的,也不是英式的,是腓特烈大帝式的。
无忧宫花园里的雕塑
除发生战争之 外,每年的四月底到十月初,这位视文学艺术为乐的国王都会居住在无忧宫内,和柏林科学研究院的学者们,以及著名的启蒙学者,例如伏尔泰等,围坐一桌,高谈阔论,交流思想,讽喻时弊,探讨思想和政治等 诸方面的问题,构成了普鲁士宫廷史中小有名气的“一桌人”
法国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法国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斗争对象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势力。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以及狄德罗。启蒙运动的三个核心。第一,理性主义。第二,进步主义。第三,自由民主。
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邀请到柏林,得到宫廷文学侍从的职位待遇。
腓特烈大帝,开办学
校,重视教育,标榜“科学与理性”,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大力推动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
无忧宫花园里的雕塑
http://s5/mw690/001neezfzy7mSriaDbK64&690
据说,腓特列二世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冯·不伦瑞克因为情感不合长期分居。伊丽莎白皇后只能住在柏林的美丽堡里,两宫遥遥相隔百里。漫漫四十年里,腓特列从未允许她踏入无忧宫,同时,还严禁任何女性出入无忧宫。因此,无忧宫又一度被世人称为“无妇宫”。
“各家一本难念的经”,帝王家的经不见得比百姓家的好念,尽管他们有钱、有权又有势。
喷泉侧边的雕塑
把深处的景象拉出来......像是座陵墓。
结束这次德、瑞旅行的前一天,我们才来到波茨坦。起点是柏林,又要回到柏林。
回到北京后,发了一条微博,德国印象:“一个不作不死,死而复生的国家。球踢得还行,但不精彩。对对手失礼后道歉。懂得道歉。”当时,世界杯激战正酣,所以提到了足球,还提到了德国队向瑞典队道歉的事。
德国人最著名的道歉是“华沙之跪”。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在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
http://s9/mw690/001neezfzy7mTYibCwE88&690
勃兰特后来在谈到他的华沙之跪时说,“面对百万受害者,我只做了在语言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有外国评论家还这样写道:“他没有必要下跪,而他却为那些应该下跪而没有下跪的人,跪下了”。
然而,德国明镜杂志随后作了民众调查访问,48%的德国人认为这太出格,41%认为很恰当,11%中立。
说到德国,二战总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