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育不能包括美育

(2008-09-05 19:25:41)
标签:

美育

德育

感发

于人

层面

中国

杂谈

德育不能包括美育

叶朗

美育是人文教养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在美育普遍不受重视。原因当然很多。

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不承认美育是不可缺少的。过去我们对美育的一种很普遍的看法是: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或者说,美育是实施德育的手段(工具)。按照这种看法,美育在教育体系中是依附于德育的,本身并无独立的价值。这种看法可能也受到过去苏联的影响。前苏联一本《简明美学辞典》很明确地说:“审美教育是劳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对美育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美育和德育当然是有密切关系的,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但是并不能互相替代。同样,美育和智育、体育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而不能互相替代。不能把美育归结为德育的一部分。不搞清美育和德育的区别,美育就不可能被放到一个应有的重要的位置上。

美育和德育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一)从性质上说,德育和美育都是属于人文教养,都作用于人的精神,作用于人的心灵,都有价值导向、人文导向的作用,都引导青少年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二者有区别:德育是规范性(行为规范),在规范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美育是熏陶、感发(中国古代所说的“兴”、“兴发”、“感兴”),在感发、兴发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德育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意识的、理性的层面(思想的层面,理智的层面),作用于中国人所说的“良知”(人作为社会存在而具有的理性、道德),而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就是我们常说的“潜移默化”,它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等,并且引发人的创造潜能。对于人的精神的这种更深的层面,德育是无能为力的。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而不提“以德育代宗教”,就是因为美育和宗教在影响人的精神层面方面很相似(当然还有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二)从社会功用来说,德育主要是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它要建立和维护一套社会伦理、社会秩序、社会规范,避免在社会中出现人与人关系的失序、失范、失礼。美育主要是着眼于保持人(个体)本身的精神的平衡、和谐与健康。美育使人的情感得到解放和升华,使人的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与人的生命沟通,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显得重要。美育也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但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进一步还要达到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这就是荀子说过的,“乐”的作用是使人的血气平和,从而达到家庭、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美育和社会稳定有关系。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也越来越重要。

德育和美育的区分与联系,中国古代思想家是讲得很清楚的。德育是“礼”,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美育是“乐”,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的精神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大乐与天地同和”)。德育和美育互相联结、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也就是“礼乐相济”。

但是不能互相代替,不能只有“礼”而没有“乐”,也不能只有“乐”而没有“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奥运会杂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