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同窗共读四十年后欢聚一堂/王信泰
标签:
天山中学65届高三(3)班校友首次聚会同学缘王信泰 |
分类: 校友会活动 |
四十年前同窗共读
——记天山中学65届高三(3)班校友首次聚会
2005年4月4日,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在美丽的天山中学新校园,一群年近花甲的天山学子,拿着当年的毕业照,互相辨认,愉快交谈。这是65届高三(3)班校友们毕业四十年后首次在母校聚会。四十年前,他们在此同窗共读;四十年后,他们有幸回校相聚。师生情,同学缘,此时汇成了一般热流,激荡着每个人的心。
天山中学是当年国家设在沪西的一所完全中学,校风纯朴,教风严谨,学风刻苦。莘莘学子从这里出发,走进高校或职业技术学校,步入社会,成为国家建设一批又一批的生力军。65届高三(3)班正是众多班级中的一个。同学们在“天山”完成了高中学业,走过人生一个极为重要的学习阶段,从这里启航远飞。这四十年的生命之旅,无不与当年“天山”求学息息相关。母校的培养之恩,老师的教育之功。同学们的同窗之情,埋在心底四十年,今天怎能不心潮澎湃,话语千万……
校友座谈会由北京来的老班长吕佩浩主持。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纷纷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都要向老校长、老师们、同学们倾吐心声。聆听与会校友四十年的人生感悟,谁能说不是一次“天山”情缘的释放,不是一次“天山”精神的弘扬,不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呢?
请听——
吕佩浩:四十年前,我们能同在一个班学习是一种缘分。今天重逢倍感亲切。人生最珍贵、最纯洁的是同学情。我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采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县广播站、省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华侨广播部工作,为祖国的广播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才智,曾被评为广播电视部先进工作者。近十多年来又在国际台主办的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任编辑、副编审、编审,编辑出版了一百多种图书,不少书受到社会的好评。我的人生道路不是平坦的,曾经历过风雨和磨难。但我始终相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太阳总要从东方升起。我觉得,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地位有多高,名气有多大,而在于对社会、对他人有没有贡献。我深深感谢母校,是天山中学为我们人生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和平:我1965年考入上海机电工专,当时的理想是为国家机电工业作贡献。后分在上海二汽底盘厂,当过机电工业学校的物理教师,后又在上海石化厂服务。我问心无愧,为国家尽了自己的义务。
张春勇:我从天山中学毕业后上大学学外语,后去东北,管过铁路运输,后在政府人事部工作,现在对外服务公司从业。是母校的教导,使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贡献。
陈荣道:我和胡国萍同学在水产大学工作,经常想念大家,感谢母校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和人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立校友会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为母校做点有益的事情。
张川川:我从天山中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已退休,但还在继续任教,发挥余热。四十年来,我工作生活愉快,社会联系广泛,是天山母校给我奠定了事业的基础。
陈红英:我这一生很多机遇都“赶不上”。上大学,碰到“文革”,没有毕业就到工厂当了工人;几次提工资,上面划了一条线,到我这里总轮不到;在市文化部门当干部,上面又“一刀切”,没到五十岁就让我退休了。尽管个人经历不顺,但我对党忠心耿耿,对工作兢兢业业,我没有虚度年华。
孙佩华:我要讲讲“孙佩华的幸福生活”。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两个儿子都大学毕业,大儿子是上海实业集团国际贸易部总经理助理,小儿子在外资企业供职。他们读书、成才,我没有花费多少心力。现在,我没有后顾之忧,还有机会跟孩子们出去旅游。
胡国萍、庄金娣、王根娣、周云雕、陈达仁、朱运奎、张廷海、张华琦、黄惠娟、周荫秋、杨芝英、许宝生、徐洁民、曹惠芳、王信泰等同学都在会上发了言。同学们个个感奋,最多的话语是感谢母校,感谢老师,祝福母校,祝福老师和同学。
同学们一致对首先倡导建立六届校友分会的吕佩浩同学和历尽辛苦联络校友的陈达仁,周云雕等同学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后,吕佩浩同学总结道:人生是一本大书,我们每个人都是书中的主人公。虽然同学们的机遇、工作和生活不相同,但是大家都努力了,奋斗了,幸福就在这个过程中。在人生的这本大书中,同学们都书写了自己精彩的篇章,体现了我们天山学子的精神品德。
下午,老校长钟国瑞与校友们亲切会面,学校现任领导、校友总会领导、当年的老师们来了,65届高三(1)班、高三(2)班及62届初三毕业的校友代表也来了。校友们仿佛又回到四十年前,围坐在老校长身边,又一次聆听这位爱生如子的首任校长语重心长的教诲。陈红英同学代表校友们向老校长献了花。校友们趁热打铁,选出了以吕佩浩为会长的天山中学校友会六届分会工作班子,有了自己的组织,第六届校友的联谊活动从此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