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漫谈 李树田
标签:
格律诗漫谈(一)押韵(压韵)平仄李树田文化 |
分类: 诗歌诗论 |
格律诗漫谈
格律诗指绝句和律诗,有七言的和五言的。其中绝句指要求更严格的律绝,而不是古绝。格律诗有三要素:
押韵、平仄、对仗。 本文从押韵谈起,也涉及平仄。
格律诗的韵指汉字的辙韵,即不论汉字声调抑扬、而只按汉字韵母的不同而分的辙口。只要韵母相同,不论什么声调的汉字都属同一辙韵。写诗,中华诗词学会采用今韵和古韵并举的做法,一般在同一首作品中用古韵则都用古韵,用今韵则都用今韵,体例统一即可。我们认为,今人写的格律诗都是给今人看的,今人说话不用古韵而用今韵,所以,我们写格律诗也应当提倡今韵。今韵基于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普通话分四声。所谓平仄,就是按汉字的不同声调分成的两大类读音。一声高而平,也叫阴平;
二声由中向高上扬, 也叫阳平。一声、二声调子高扬,都是平声。 三声是降升调,由次低降至最低再升至次高,也叫上(shǎng)声;
四声是降调,由最高直降至最低,也叫去声。三声、四声调子压抑,都属仄声。用普通话咬着字慢慢说“中-华-伟-大”,这四个字正好分别代表了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其平仄调谱便是“平平仄仄”。简单说,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普通话不讲入声)。
今韵分类
格律诗用基于普通话的《中华新韵》,该系统把汉字分为十四个韵部:
一麻
a、 ia、
ua
二波
o、
e、 uo
三皆
ie、
üe
四开
ai、
uai
五微
ei、
ui
六豪
ao、
iao
七尤
ou、
iu
八寒
an、
ian、 uan、 üan
九文
en、
in、 un、
ün
十唐
ang、
iang、uang
十一庚
eng、 ing、
ong、 iong
十二齐
i、
er、 ü
十四姑
u
“押韵”,指的是用同一辙韵。
不同句子最末一字的韵母相同就叫押韵。韵又叫辙,押韵也叫合辙。句子合辙押韵,读来顺口,
回环有序,声韵和谐悦耳,展现作品的音韵美。
为了说话方便,
先搞清楚这一点:不论五言还是七言,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和律诗都是两句为一联。联内分上下句。
格律诗押韵规则如下:
1.
句末押韵。(句末一字的韵母相同,实际是句末一字的韵母在同一韵步)
2.
韵押平声。(押韵要用平声字;反过来说,句落平声必须押韵)
3.
偶句押韵。(偶句是每联的下句,即第二、四、六、八句, 必须押韵。不押韵叫出韵,是犯忌)
4.
奇句不押,且须落仄(首句例外)。(联中上句,即第三、五、七句不押韵,即句尾不能用平声字)
5.
首句可押可不押。(首句押韵时句末平收,即为起韵;首句不押韵时句末落仄,下句必须收平起韵)
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为例:
首句收于平声“难”字,起韵。一旦起韵,以下的偶句,即各联下句,必须押该韵。“难”属寒韵。二、四、六、八句,句末的“闲”、“丸”、“寒”、“颜”四字同属该韵。
第二句,首联下句,“闲”字平声、押韵。如首句落仄不押韵,二句须落平、起韵,可以是任何辙韵,但一经选定某一辙韵,四、六、八句必须跟押。
第三句,二联上句,“浪”字仄声、不押韵。
第四句,二联下句,“丸”字平声、押韵。
第五句,三联上句,“暖”字仄声。只要是仄声,什么辙韵都可用,此诗中的“暖”字虽在韵上,在上句也能用(因是仄声,可以不看作押韵)。
第六句,三联下句,“寒”字平声、押韵。
第七句,四联上句,“雪”字仄声、不押韵。
第八句,四联下句,“颜”字平声、押韵。
格律诗听来悦耳,除了各押韵诗句尾韵相同之外,同联之内、两联之间的平仄布局也起着非常重要的谐调作用。
平声悠扬、尾音长,如击钟鼓;仄声压抑、短重,如击木石。平仄有序交替,读来抑扬顿挫,音调铿锵,节奏明显。这是声调美,是诗词形式美的一种表现。
如何平仄,不能不结合绝句和律诗的句式、格式来谈。
1.
不论五言还是七言,绝句四句,律诗八句,都是两句为一联。 联内分上、下句。
2.
每个诗句按节拍分成韵步,两字一拍,为一韵步。句末单字自成韵步。格律对平仄的要求,主要指韵步的落音,双字韵步看第二字。
一般情况下,每个韵步第一字,即句中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所谓“一三(五)不论”。
记住这两点,平仄规则就只剩三条了:
规则一,句内韵步平仄交替。以一首七绝为例,请看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第一句:人间 四月 芳菲
尽,平仄图谱是:“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四个韵步,
一平一仄一平一仄,这就叫“句内音步平仄交替”。句首第一音步“人间”平声起始,句末“尽”字落在仄声,这种句式叫平起仄收。
我们叫它“句式一”。
第二句:山寺 桃花 始盛
开。平仄图谱为:“仄仄 平平 仄仄 平”,按“一仄一平一仄一平”安排音步,仄平相间,“山寺”仄起 ①
、“开”字收平,是个仄起平收句式,我们叫它“句式二”。
平仄相间的句式,无非就这两种:一个仄起平收,一个平起仄收,是格律诗两个最基本的平仄句式。
规则二:
联内两句对应韵步平仄“相对”:上下句对应韵步平仄相对,下句之仄对上句之平,下句之平对上句之仄。
做不到这一点,便叫“失对“。请看两个例句的平仄图谱:
这样的一联虽然好听,若连续使用,枯燥单调,听久会腻。这就需要另一条规则。
规则三:两联之间对应韵步平仄“相粘”。
下一联的上句与上一联的下句,即两联邻句的对应韵步平仄要相同,叫“相粘”,临仄粘仄,临平粘平。做不到这一点,叫“失粘”,也是一忌。白居易诗第三句要与第二句相粘,再用一次句式二似乎最合适,所有韵步平仄都相同,全部相粘,但是不行。这是第三句,须落仄,而句式二最后韵步是平声,虽相粘却不可用,临平不能粘平,必须避平取仄,
舍“粘”以保 “上句抑下句扬” 的整体韵律 (按押韵规则,
除首联外上句不押韵而须落仄)。
如此说来,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三句用仄起平收的句式二就不完全合适了,前三个韵步应粘,也能粘,句末却粘不得。这里需要一个仄起仄收的句式三;而第四句既要和同一联内的第三句步步相对,还要押韵、句末落平,非一个平起平收的句式四不可。
既然韵步的平仄看后字,
而句子之间的音乐效果取决于句尾三个字,先人们利用“一三(五)不论”这个方便,把两个基本句式的最后三个字稍加变动,将倒数第一字和第三字的平仄调换一下,便衍生出两个新句式:一个仄起仄收(与仄起平收的句式二的前三音步正好相粘),一个平起平收(与仄起仄收的句式三又步步相对),恰好组成一联:
句式三:仄仄 平平 平仄 仄
常恨春归无觅处(试比较句式二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句式四:平平 仄仄 仄平 平
谁知转入此中来(试比较句式一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句式三的例子也不少,如:更喜岷山千里雪、五岭逶迤腾细浪、独在异乡为异客、两个黄鹂鸣翠柳、人面不知何处去,等等。
再看白居易这首诗四句的粘对关系:
联内两句对应音步平仄相对
两联之间对应音步相粘
③
联内两句对应音步平仄相对
有了韵步平仄相间的诗句和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平起平收这四种句式,遵照联内要对、联间要粘、偶句押韵落平、奇句不押韵落仄等各项平仄规则和押韵规则,就可以拼出各种七绝格式乃至各种七律格式。更令人鼓舞的是,在各种七绝、七律格式上做个小小的减法,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出五绝和五律的各种平仄格式,简单吧?
为准。第三句“常”字情况相似,同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