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庚辰本考证:《石头记》成书于清康熙朝  傅济生

(2016-08-11 12:51:44)
标签: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庚辰本考证

《红楼梦》

成书于清康熙朝

傅济生

分类: 他山之石
由庚辰本考证:《石头记》成书于清康熙朝 <wbr> <wbr>傅济生本文作者傅济生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考证:
《石头记》成书于清康熙朝
                                                         傅济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部妇孺皆知的《红楼梦》可谓凝聚了作者一生的心血。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架构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鲜活的人物、凄美的爱情,让该书成为一部读不完、说不尽的千古奇书。本书所据底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是现存十一种《红楼梦》古抄本中最完整、最真切地保存了作者生前定本原貌的一种,不仅可以从中领略作者原定本的真实风貌,还可以直接品味到作者的“红颜知己”脂砚斋在庚辰原本上留下的2100余条珍贵批语,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版本珍藏价值。本书的校订,在《红楼梦》文本包括脂批的正本清源上有重大突破,值得各界人士关注。
  笔者通过阅读本书,发现“批语”的标注包括“蒙、蒙侧批、蒙双行夹批、蒙回前总批、甲戌、甲戌侧批、甲戌眉批、甲戌双行夹批、庚辰、庚辰侧批、庚辰眉批、庚辰双行夹批、靖本侧批……等等。”细细研读这些批语,可以考证《石头记》的成书年代。
  请先看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甲戌:贾珍尚奢,岂有不请父命之理?因敬□□□要紧,不问家事,故得恣意放为。】……【庚辰:诗曰: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按:此庚辰本回前三评,原在第十一回前,第十一至第二十回目录页背面,现据甲戌、靖藏回前评而移于此。)……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事?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甲戌侧批:称得起。】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甲戌侧批:“倘或”二字酷肖妇女口气。】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猢狲散’的俗语,【甲戌眉批:“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 ……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责,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甲戌眉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痛血泪盈面。】【庚辰眉批: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不知凤姐如何处治,且听下回分解。【甲戌眉批: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这里的甲戌若是1754年,【甲戌眉批:“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三十五年前当为1719年;庚辰若是1760年,【庚辰眉批: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试问三十年前是什么年代?“曹雪芹”在何处耶?所以说:甲戌年是1694年,三十五年前应为1659年顺治十六年;庚辰年是1700年,三十年前应为1670年康熙九年。
  再请看“第七十五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
  【蒙回前总批:贾珍居长,不能承先启后丕震家风,兄弟问柳寻花,父子呼幺喝六,贾氏宗风,其坠地矣。安得不发先灵一叹!】【庚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庚辰:缺中秋诗俟雪芹。】若庚辰是指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则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五月初七日对清时,无论庚辰本是对清的对象还是对清的工具,所谓乾隆庚辰本都还没有出世呢。1756年对清1760年才有的不东西,或1756年用1760年才有的东西对清,都是不可能的,只可以对清1756年以前的庚辰,即1700年庚辰。所以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庚辰秋月定本】之庚辰只可能是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年,而不可能是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
  至于其他注有丁亥、己卯、壬午等纪年的批语,属於何年?可根据上述甲戌本和庚辰本予以推算,本文就不作详述了。
  那么,《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呢?笔者认为是冒辟疆,曹雪芹只是化名。冒辟疆,即冒襄(公元1611-1693年) ,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私谥潜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学家,诗人。他出生在江苏如皋城一个世代仕宦之家。清军入关以后,他始终以遗民身份隐居不仕,家中的水绘园,有花木林泉之盛,是东南名园之一。他交友遍天下,从冒襄晚年主编的《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来看,曾先后与他交好的文友有黄宗羲(1610—1695)、倪元璐(1593—1644年)、董其昌(冒襄的老师1555—1636年)、徐乾学(1631—1694年)、王铎(1592—1652年)、钱谦益(1582—1664年)、梁清标(1620—1691年)、陈继儒(1558—1639年)、范景文(1587—1644年)、孔尚任(1648~1718年)、黄道周(1585—1646年)、施世纶(1659—1722)等456位。《清诗史》称之为“水绘园遗民诗群”,《清词史》称之为“水绘园词群”,其中有137位名列《中国人名大辞典》。”几乎囊括了明清之交即明末至康熙前期著名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诗人的大半,可见其交友之广。这没有一腔热忱是绝对做不到的。 ”
  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约始于1651年之前。因为,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卷一中写道:“……亡妾董氏,原名白,字小宛,复字青莲。籍秦淮,徙吴门。在风尘虽有艳名,非其本色。倾盖矢从余,入吾门,智慧才识,种种始露。凡九年,上下内外大小,无忤无间。其佐余著书肥遁,佐余妇精女红,亲操井臼,以及蒙难遘疾,莫不履险如夷,茹苦若饴,合为一人。”就是说,冒辟疆和董小宛生活在一起的九年期间,小宛佐辟疆著书肥遁,(佐者辅佐、帮助也,而不是侍候;肥遁者退隐不仕以示清高也)著书,而不是诗词歌赋、散文小品,著的什么书?其实所著之书就是《红楼梦》,由于所著之书在当时属于禁书,不敢署真实姓名。
  董小宛于1651年去世后,冒辟疆追忆他俩的爱情故事,撰写了《影梅庵忆语》。文章字里行间对女主人公怀着刻骨铭心的爱,拿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用血泪和着墨水写成的,是作者真挚而强烈的情感为这篇文章注入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可见他对小宛的深深怀念。中断“著红”几年以后,冒辟疆感慨万千: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冒辟疆四十多岁)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茆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参见“甲戌本《石头记》“凡例”)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诗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据文献记载,冒辟疆一生先后与十多位女性有过爱情关系,有名有姓的除夫人苏元芳外,尚有王节、李香君、顾媚、陈圆圆、董小宛、范珏、沙九畹、杨漪炤、麻姑、吴琪、吴扣扣、蔡女萝、金晓珠、张氏女。这些女性都能画、善唱、会舞、擅诗,其中六人先后正式获得小妾名份。可见冒辟疆天生对女性有亲和力、吸引力,是现实版的情种贾宝玉!已过不惑之年的冒辟疆,重操“著书肥遁”旧业,将陈圆圆、董小宛……这些女性的音容笑貌融入到小说的众多女角身上,对生者以示爱慕之情和深切怀念,对逝者则藉以寄托哀思。
  光阴似箭,1677年冒家开始中衰,冒辟疆建筑三间草屋“匿峰庐”,他写道“把茅为盖,挂席为门,绳枢瓦牘,仅敝风雨。”而《红楼梦》开篇说“茅椽蓬牘,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数年后,冒辟疆已经接近古稀之年,面对一大堆书稿,感觉到要在有生之年完成这部巨著,任重道远岂敢松懈,还有不少书稿在朋友处,那时交通非常不便,花了数年时间,虽然收回了大部份书稿,已经是残缺不全,至1683年冒辟疆开始对红楼梦书稿进行整理,“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还没有最后完成,就于1693年逝世。冒辟疆仙去那天:“时寐时醒,令诸童度曲” ,冒辟疆的灵魂是在优美的昆剧乐曲中升天的。
  早在1683年之前,徐乾学(玉峰先生)、梁清标(棠村)、孔尚任(东鲁孔梅溪)作为冒辟疆的朋友,在阅读了这些还没有纂成目錄,分出章回的书稿以后,欣然命笔题名、作序是无可非议的,这时的《石头记》绝对不是后来残缺不全的十六回本。 
  从徐乾学(玉峰先生)的“题曰红楼梦”假定在三十岁以后1661年至1683年之间的任何一年、梁清标(棠村)三十岁以后作序于1650—1683年之间的任何一年、孔尚任(东鲁孔梅溪)于三十岁以后1678~1683年之间的任何一年题曰《风月宝鉴》),到“曹雪芹”(注:这里指冒辟疆的笔名,下同)“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说明其于《红楼梦》最后的披阅增删用了十年时间,也就是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至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冒辟疆逝世。次年1694年,脂砚斋抄阅重评时,第一回中已有一段文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就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来历。这里的甲戌抄阅就是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书未成”,倒底是多少回目呢?有说80回的,也有说108回,更有说120回,总之冒辟疆于康熙三十二年即1693年癸酉年逝世后,脂砚斋在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于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时,顾物伤感,悲痛欲绝:“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尚哭芹,泪亦待尽。”真正的‘问题批语’恰是“观者万不可被作者蒙蔽了去方是巨眼”之类批语——本意是提醒读者注意思考。这里的“壬午除夕”,不是真正的壬午除夕,而是“忍吾舛惜”的谐音。《王融·静行诗》:遵涂每多舛,顾省能无忡。《博雅》上说:“舛,偝也。”偝,古同“背”,就是不顺利的意思。所以,多舛的意思就是倒霉,不幸,很背,不顺利,太多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脂砚斋用“忍吾舛惜”寄托哀思,“心里在呼叫:巢民啊,你怎么忍心叫我感到很不幸、很倒霉、余尚哭芹、泪亦待尽……。”朱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尚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原无标点符号)”(注:脂系何人、甲午八日不属本文探讨范畴)如此用心,同样也是为避文字狱不得已而为之。康乾盛世百余年就是文字狱的百余年,因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狱迭出不绝,更多的文字狱在处罚上采取凌迟、株连、灭族等残忍手段。《红楼梦》写书的、批书的、题名的、作序的,都不可能用真实姓名,徐乾学化名吴玉峰,梁清标化名棠村,孔尚任化名东鲁孔梅溪,冒辟疆化名曹雪芹。又怎么会是乾隆朝的那个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呢?其实很简单,因为胡、周的《红楼梦考证》、《红楼梦新证》,找到的曹寅的孙子“曹雪芹”是1715年或1724年出生的(注:曹雪芹生卒年,胡适说是1715年~1763年;周汝昌说是1724年~1764年),而且已经认定这个“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千真万确”不容动摇。但是,他们最疏忽的一点,就是把曹雪芹当做真名实姓者去考证,不知他们是忘了文字狱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他们确实把“曹雪芹”当做真名实姓的“作者”了,这就叫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幸早已改朝换代,如果当时有谁这样“查根究底,查出个曹雪芹来”,简直无异告密了,灭九族啊!不知又要被冤死多少人?再说,即使一些“专家、学者”考证的1715年或1724年生的“曹雪芹”确有其人,也不可能写出1694年以前的书。由庚辰本考证:《石头记》成书于康熙朝,也就彻底否定了《考证》、《新证》的结论。

由庚辰本考证:《石头记》成书于清康熙朝 <wbr> <wbr>傅济生

由庚辰本考证:《石头记》成书于清康熙朝 <wbr> <wbr>傅济生

由庚辰本考证:《石头记》成书于清康熙朝 <wbr> <wbr>傅济生
由庚辰本考证:《石头记》成书于清康熙朝 <wbr> <wbr>傅济生
  关于《红楼梦》作者是冒辟疆这一命题,我们可以从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巨匠,官宦门第、书香子弟,社交广泛,精於医卜、巫娼都通,熟悉女性,善待女友,有丰富的女性故事、人生坎坷、风尘碌碌、并从如皋方言、板鹞风筝、女儿墙、小花枝巷、人物影射、诗词引用、对联暗谕、画轴寓意、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服饰、发型、树木花卉、建筑风格、水系、两府一园、昆剧家班、私家尼姑庵、水绘园的涩浪坡,就是贾母赏月坡……”等等方面与《红楼梦》进行比较、对照、探讨、论证。推荐朋友们阅读如皋红楼梦研究会编辑的《冒辟疆著作红楼梦汇考》第一、第二辑(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旗下江苏美术出版社2015年出版),本文不作详述。

                                           2016年3月24日

附录:清雍正墨彩十二金钗图梅瓶
由庚辰本考证:《石头记》成书于清康熙朝 <wbr> <wbr>傅济生

由庚辰本考证:《石头记》成书于清康熙朝 <wbr> <wbr>傅济生

由庚辰本考证:《石头记》成书于清康熙朝 <wbr> <wbr>傅济生

由庚辰本考证:《石头记》成书于清康熙朝 <wbr> <wbr>傅济生

  这是清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墨彩十二金钗图瓶,为四川乐山地区一中医世家收藏。这个瓷瓶上所绘金陵十二钗人物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现了她们在大观园的生活画面,说明雍正时期就有《红楼梦》了。这是《红楼梦》不是主流红学认定的北京西山曹雪芹著作的实物铁证。
 

◇以上图片来自收藏者发给如皋红楼梦研究会的视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