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歌声中的鲜活记忆
尹碧茵
作者在家练琴
今年(2009)是《黄河大合唱》诞生七十周年。9月19日下午四时,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二万多人上演了《黄河大合唱》的壮观一幕。东方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直播了这一世纪盛典。这部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自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久唱不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看着电视中的直播,听着那震撼人心的歌声,我激动不已。鲜活的记忆穿越时空,回到了四十四年前。
《黄河大合唱》我们班也曾唱过。那是1965年,我们高二。当时的班主任是黄济老师。黄济老师教的是语文。他热情爽朗,又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为了参加学校的歌咏比赛,黄济老师和我们一拍即合,挑选了《黄河大合唱》作为参赛节目。在排练过程中,黄济老师自然成了我们的艺术总指导。
看着电视中表演艺术家焦晃的朗诵,我眼前浮现的是我们当年唱《黄河大合唱》时的朗诵者李黎明同学。他有一口纯真的普通话,曾在学校的舞台上演过很多独幕话剧。他的朗诵在学校里也是首屈一指。后来他到美国去继承遗产,至今没有与他联系上。
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那宽广宏伟的一曲《黄河颂》,又使我想起当年唱这首歌的陈宗寿同学。当初是黄济老师拉着他到走廊上,不厌其烦地专门为他辅导,逐句纠正。最后他也唱得有板有眼,将黄河的浊流蜿转,九曲连环,呈现在大家面前。听说陈宗寿高三毕业时考的是上海戏剧学院,复试的通知也收到了,后因文革而未能如愿。唱《黄河怨》的是我们班的金嗓子周国云同学。她的嗓音平时就比一般的人高半度。她用的是民歌唱法,被称为“土嗓子”。而这首歌希望用美声唱法来唱。有人向黄济老师建议,到别的班去借一个“洋嗓子”唱,被黄济老师断然拒绝了。周国云同学的哀怨凄婉的歌声,富有感情的演唱,与“洋嗓子”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直到四十四年后的现在,我与她通电话时,讲起此事,她还能准确地将歌词唱给我听,可见记忆是何等的神奇。
我们班唱《河边对口唱》的两位老乡,是张杨根和余信康同学。虽然他们没有特别好的嗓音,但是他们的一问一答也唱得非常投入。那朗朗上口的歌曲,我们班人人都能问答,大家似乎都成了黄河边上的老乡。
当年的指挥照例是最有号召力的陈青洲同学。他品学兼优,是全班、乃至全校学生的楷模。直到现在他依然是我们天山学子的榜样。他指挥时的一招一式,完全能被同学们领会。随着他手臂铿锵有力的挥动,全班同学唱得整齐有力,如同拧成了一股绳。
我们所有的合唱部份,都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由谢小青同学教的。记得她一边教大家唱歌一边打拍子,拿黑板擦有节奏地在黑板上敲打。延长几拍,休止停顿,她一点也不含糊。直到现在想起来,耳边好像还响着她敲打黑板时的咚咚声。
通过排练《黄河大合唱》,增强了我们班同学间的友谊,提高了集体荣誉感,加强了组织纪律性,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虽然电视中的万人《黄河大合唱》落下了帏幕,但我的思绪还停留在我们高二那年,停留在我们曾经唱《黄河大合唱》的鲜活记忆中。不知不觉,热泪滚动在我的眼眶,分不清是电视中的歌声令我激动,还是那逝去的岁月令我感动。

作者(右6)和校友一起在为参加“天山之春”音乐会排练男女声小合唱

作者(前右1)和校友在一起排练红绸舞
*
本文选自《岁月如歌》第三集,作者为上海市天山中学1966届高中校友,校友会副秘书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