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力量——追念温济泽老师 张振华

标签:
张振华人格的力量追念温济泽老师师家不幸学生幸情感 |
分类: 他山之石 |
人格的力量
——追念温济泽老师
今年是温济泽老师百年诞辰,而他离开我们也已有十五年了。自古人人皆欲长寿。何以致寿呢?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而温老师就是一位以其一生不失为人之道,而至今仍活在他的同事、朋友和学生心中的一个人。
百年之后人们仍在追念他、尊敬他,这既源于他的学识、学品,但更源于他特有的人格力量。今天,我们探讨温济泽老师的新闻教育思想,我以为,温老以自己的品格所行的“不言之教”,即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与他的新闻思想教育不仅同样成功,甚至更为深刻,更具教化力、影响力。
温老一生始终坚持人间正道,追求真理与光明。不幸的是,恰恰因此牢狱及政治帽子又与他如影随形。也曾被打成右派的著名作家王蒙写了三部自传,其中第一部叫“半生多事”。王蒙称这部自传是:“一个人的国家日记”。同样,温老的一生也是近百年来中国各种曲折的一部纪录,一个缩影。
令人钦敬的是,在漫长的时明时暗的人生隧道中,他始终能够自持、自尊,不媚时,不自馁。虽然一生坎坷,身体柔弱,但他始终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对信念的坚守,即使在常人难以承受的政治打击、精神酷刑面前,也始终能够把痛苦留给自己,把微笑送给别人。显然,在他柔弱的身躯内有一颗大心脏,一个大胸襟。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有一个大格局,大境界。在相当意义上,他是一个传奇,一个达人,一个用其所经所历、所言所行铸就的一个大写的人。
古人讲:“国家不幸诗家幸”。温老师1958年被错打成右派,发配到北京广播学院教书。这可说是“师家不幸学生幸”。
在他学生的心目中,温老知识渊博,思想睿智,讲课时旁征博引,循循善诱,虽然总是轻声细语,但他的课却极具磁性,极具气场,极具张力。大家说,听他的课既是一种知识的滋养,又是一种精神享受。
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尽管戴着右派帽子,但在学生面前,他却没有一丝沮色与颓萎,脸上总是挂着一副老奶奶般的微笑;尽管自己精神极度痛苦,但对同学的学习、生活及毕业分配等问题却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因此,我们从他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一个自尊的人、正直的人、温暖的人。正是在他的熏陶下,不少同学毕业后虽也经历了各种坎坷,但仍能奋力前行,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正所谓“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肃焉严焉。”在2013年9月广院新闻系首届本科生毕业50周年返校活动中,大家念及最多的老师的名字是温济泽。
我本人始而有幸在广院做他的学生,继而在他曾经为之付出政治生命代价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供职。当年作为中国对外广播的负责人,他坚持对外广播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考虑外国听众的特殊的关注与习惯,不能照搬对内宣传,要讲究“内外有别”。不料,在传播理念上的这种实事求是的主张却被当成同党“闹独立”而打成右派。古人云:“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的确,时间是最好的裁判,历史证明他是对的。
总之,无论作为他的学生,还是作为一个对外广播工作的后来人,温老的人格、品质,他的学识及新闻思想都使我双重受益,终生受益。
在温老诞辰百年之际,希望他的在天之灵能够听到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他的学生们对他的问候与敬意。温老师,生日快乐!
(热烈鼓掌)
专家学者在北京出席温济泽新闻与教育思想研讨会纪念温济泽百年诞辰 (薛文伟拍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台长张掁华(左1)在温济泽新闻和教学思想研讨会上讲话
* 本文作者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台长、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生。这是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单位4月18日举行的温济泽同志新闻和教学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