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吕佩浩
吕佩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723
  • 关注人气:2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为什么要千辛万苦地登月?  邓海建

(2013-12-16 11:38:18)
标签:

邓海建

为什么要登月

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玉兔落月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

我们为什么要千辛万苦地登月

                                                                              邓海建

我们为什么要千辛万苦地登月? <wbr> <wbr>邓海建

我们为什么要千辛万苦地登月? <wbr> <wbr>邓海建玉兔号月球车驶向月球表面

                                                 (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时间15日4时35分,“玉兔号”月球车小心翼翼地从“嫦娥三号”着陆器上驶出,缓缓开到布满尘埃和砾石的月球表面。“广寒宫”迎来了来自中国的新客人。但随着“玉兔落月”,公众在欢欣鼓舞于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时,也听到些许质疑的声音,譬如,耗资不菲的探月项目,究竟有没有性价比?一台月球探测器成功着陆,与茶米油盐的生活何干?……所有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千辛万苦地登月?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有句尽人皆知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在中国,相传,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被楚怀王放逐期间,在残破的庙宇里,他经常仰望那万籁俱寂、群星闪耀的天空,思绪万千,挥毫写下了才气横溢、流传千古的诗篇——《楚辞·天问》。这是人类力图打破“天尊不可问”封建思想的证言,更是人类不断探求科学真知强烈愿望的彰显。千百年来,对月球、对太空、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是支撑人类在浩渺真理中阔步向前的动力引擎。

    中国人要低头赶路,但也要抬头望天。物质与文化、眼前与长远、传统与未来,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存在。我们对月球的探索、对浩瀚星际的叩问,是人类浪漫主义的本能,更是科学理性的铿锵之旅。

    早在1970年,赞比亚一位名叫玛丽·尤肯达的修女给NASA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科学副总监恩斯特·史都林格写了一封信,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孩子吃不上饭,你们怎么能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史都林格很快作了回复:“通往火星的航行并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决饥

荒问题。然而,它所带来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项目之外,这将产生数倍于原始花费的收益……有它,科学界源源不断出现令人激动不已的研究课题,人类得以窥见宇宙无比瑰丽的景象;为了它,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这封表达了无数航天事业工作者心声的回信,后来被NASA以《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为标题予以发表。

    它提示我们,在探月等航空航天研究中,“烧钱”之问只是一种市侩而短视的思维。就像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在NASA召开的21世纪太空探索会议上所言,“太空探索将再次激发新一代的好奇心——燃烧激情、开创事业!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在追求发现之路奋力向前,我们就放弃了未来。”

这“未来”,不单单是浪漫主义人文情怀,还有看得见的经济社会收益:一是直接的清洁能源供给。地球上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终究要耗光,而月球则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譬如巨量的太阳能,以及月球上特有的矿藏和能源。我们总不能等到身边的能源都被用光的时候才想起月球吧?

二是关联产业的发展。如今,用在中国航天器上的操作系统就是中国团队自己开发的星载计算机操作系统——“SpaceOS”。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历史而言,耗资256亿美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使美国建立和完善了庞大的航天工业体系,支撑起整个美国近10余年的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从阿波罗计划中派生出了大约3000种应用技术成果,其中的1000多项转为民用,在计算机、通讯、医疗卫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正因如此,早前的俄罗斯、法国媒体称赞“嫦娥二号”任务成功完成,美国媒体担心与中国比赛可能成为“龟兔赛跑”。

    如果说得再琐碎一些,事实上,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无处不辉映着航天技术的魅影:从“时尚潮人”鼻梁上的太阳镜,到爱美女性的“离子烫”秀发,乃至吃的方便面、穿的气垫鞋、枕的记忆海绵、用于自拍的手机高清摄像头……谁敢说航天技术一无用处、与“我”无关?

探月是一场梦,但又绝不只是一场梦。在我们千辛万苦地登月之旅中,软实力与硬实力交相辉映,近期收益与远景利好琴瑟和鸣。见证并推动中国探月之梦、探索宇宙之梦,谁说不是一件催人奋进又一本万利的好事呢!

                                                                     2013年12月15日

本文引自央视网评第1078期,作者为该网特约评论员

 


我们为什么要千辛万苦地登月? <wbr> <wbr>邓海建嫦娥三号探测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