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外闲话〗之十二 老牛为什么叹息? 朱杰仁 吕佩浩

标签:
诗外闲话老牛为什么叹息诗贵在创意七夕牛郎织女 |
分类: 诗歌诗论 |
【诗外闲话】之十二
老牛为什么叹息?
——诗贵在创意
朱杰仁致吕佩浩
吕佩浩致朱杰仁
一弯新月挂天穹。
牛郎织女鹊桥会,
河畔老牛吟叹轻。
朱杰仁
呂佩浩
云开喜气月当空,
乌鹊桥成上界通。
织女牛郎七夕会,
千秋佳话此宵中。
朱杰仁
云开喜气月当空,
平平仄仄仄平平
乌鹊桥成上界通。
仄仄平平仄仄平
织女牛郎七夕会,
仄仄平平仄仄仄
千秋佳话此宵中。
平平平仄仄平平
呂佩浩
银河浩渺月当空,
平平仄仄仄平平
喜鹊桥成上界通。
仄仄平平仄仄平
织女牛郎灵夕会,
仄仄平平平仄仄
千秋佳话九州同。
平平平仄仄平平
呂佩浩
银河浩渺月当空,
喜鹊桥成上界通。
织女牛郎灵夕会,
几多情话此宵中。
朱杰仁
朱杰仁
呂佩浩
银河浩渺月当空,
喜鹊桥成上界通。
织女牛郎灵夕会,1
几多爱恨此宵中。2
注释:
2.牛郎和天上的织女婚后,被王母娘娘的发簪划下的天河分开,只允许每年在鹊桥上见一面,其实是很残酷的。因为短暂的会面以后又要离别,只能企盼来年再见。牛郎织女的故事,既象征了夫妻间对爱情的忠贞,也包涵着亲人长期别离的苦涩和酸楚以及对这种现象制造者的痛恨。
兄言让我深有感触。这样改行吗?末句反映了我们的真情实感,还根据您说的话加了注释。
呂佩浩
天河高远月当空,
喜鹊桥成上界通。
织女牛郎炅夕会,
几多爱恨此宵中。
就这样定稿,兄放博客吧。
吕佩浩
这个唱和您博客发表了吗?兄的《七夕偶感》后可以如您说的加一附录,题为《老牛为什么叹息》,也可加一注说明。我诗已定稿,但对三句还不满意,总觉“炅夕”的“夕”和“此宵”的“宵”在意思上有重复,朱兄帮想想辙。
朱杰仁
我的新浪博客已经发表了我们的诗唱和,请到我的博客审阅。
我沒有想出改掉“夕”字的办法。我想,灵夕会的“夕”已不是原意,作为专用名词当别论,与“宵”字并不重复,不一定要改。
朱杰仁
你诗末句改得好。
你在读了我的诗问老牛是否包含有我自己的意思,无非是因为老牛叹息。我的回答是否也包含了我诗第四句之所以如此写的原因?
吕佩浩
兄的《七夕偶感》激起了我的诗情。我夫妻年轻时两地分居,一个在广西,一个在北京,一年只见一次面,做了十一年的牛郎织女。所以,我想和一首。开始,我受秦观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影响,重在歌颂牛郎织女坚贞不屈的爱情,末句欲用“千秋佳话九州同”或“几多情话此宵中”。听了您的宏论,我即改为“几多爱恨此宵中”了。其实,对两地生活,我是感同身受,欢愉是短暂的,离恨是无穷的。当年的大学毕业分配制度只強调国家需要,不讲人性。公职人员中分居两地的夫妻一年只有十二天探亲假,这样的规定是很残酷的。这规定就如同王母娘娘制造的“天河”!
朱杰仁
你的这一段经历非常有说服力!此亦诗外不闲的“闲话”。如此,我们的七夕诗,就非同一般写的七夕,而是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了。佩浩君真知己也,知音也!
我的《老牛为什么叹息?》作为附录可惜了!我准备另辟新章,出一期“诗外闲话”。
呂佩浩
天河高远月当空,
喜鹊桥成上界通。
织女牛郎秋夕会,
几多爱恨此宵中。
我的和诗上博客时首句改了。不用“银河浩渺”,用“天河高远”,行吗?这是从地面往天空看的感觉。此外,炅夕改秋夕,特指七夕。
已看过兄博客,图文并茂,很好。
您准备另辟新章,出一期“诗外闲话”,我支持。
朱杰仁
用“高远”是可以的。你对你诗作的推敲修改,使我想起了我这首诗中“夜空”和“天穹”是不是也重复了?
星海苍茫闪不停,
一弯新月挂天穹。
牛郎织女鹊桥会,
河畔老牛吟叹轻。
首句的“闪夜空” 改“闪不停”吧。
吕佩浩
朱杰仁
星海苍茫闪不停,
一弯新月挂天穹。
牛郎织女鹊桥会,
河畔老牛吟叹轻。
是,这样改好。我的博客上已照改。
朱杰仁按:佩浩君17日先后给我发来几首古人写七夕的诗和他的感悟,兹一并摘录于此,供朋友
们欣赏:
吕佩浩
对七夕,古人也不泛咏叹,且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感受。
唐代诗人李郢:
乌鹊桥头双扇开,
年年一度过河来。
莫嫌天上稀相见,
犹胜人间去不回。
这是对世上薄情人的一种谴责。
唐诗人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
星桥横过鹊桥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
换得年年一度来。
诗中寄托了诗人对亲人团圆和美好婚姻的向往。
宋代诗人杨补则突发奇想: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棱。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儿多。
作者关注的是织女仙子的纺织技术,希望人间有更多的织布高手。
烟宵微月淡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我认为,白居易此诗是对七夕节最好的概括,是对情人间欢聚和别离心情的真实写照。
我和诗的创意,应当说,是受到白诗的启发。
针对西方的情人节,我们把七夕作为中国的情人节,这是个好的倡导。七夕中的牛郎织女,代表了我们的先人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贞,但我不希望牛郎织女长年分居现象在今天重演。
朱杰仁结语:
记得那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山西省话剧团下放吕梁地区。当时有一部阿尔巴尼亚的电影,说的是一对年轻夫妻,在首都地拉那工作,后来男主人公要参加边远山区建设(汽车大约走四小时左右行程),引起家庭中的风波。妻子的妈妈说:“这怎么行?离开怎么能活下去?!”在看电影时我就想,才多远在啊,就说离开怎么能活下去?我们剧团(包括食堂的大师傅)全部下放,每家都分居两地,我们回家一趟需要8~9个小时,在国内还算是离得近的。我同事中有配偶在新疆工作,路上就要走一个多星期呢!两地分居,留下许多后遗症:有的夫妻离异;有的其中一方移情别恋;即使没有离异,也因为与子女长期不在一起生活,产生疏离感,影响相互间的感情;有的也因一方带领子女精力有限对子女关心教育不够而发生意外。我与佩浩君有同感,不希望夫妻长期分居,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牛郎织女”。
这就是我俩唱和七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