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外闲话〗之十二 老牛为什么叹息?  朱杰仁 吕佩浩

(2013-08-18 18:22:24)
标签:

诗外闲话

老牛为什么叹息

诗贵在创意

七夕

牛郎织女

分类: 诗歌诗论

【诗外闲话】之十二

 

老牛为什么叹息?

——诗贵在创意

                                                朱杰仁 吕佩浩

〖诗外闲话〗之十二 <wbr>老牛为什么叹息? <wbr> <wbr>朱杰仁 <wbr>吕佩浩

   

    诗贵在创意,贵在表达诗作者的真实感情和独到见解。朱杰仁《七夕偶感》写成后,用短信发给在北京的吕佩浩。吕佩浩也随即唱和一首,用短信发给在上海的朱杰仁。两人在不断的短信交流中达到一种共识,同时完善了自己的作品。这个过程,可谓一段“诗外闲话”。现把我们两人往来短信摘录于此,于求教诗界朋友。

 

 

朱杰仁致吕佩浩     2013-8-14  8:11

    打油诗·七夕偶感

    星海茫茫闪碧空,

    一弯新月挂天穹。

    牛郎织女鹊桥会,

    河畔老牛吟叹轻。

    请评点修改。

 

吕佩浩致朱杰仁     2013.8.14 11:57

    打油诗·七夕偶感

    星海茫茫闪夜空,

  一弯新月挂天穹。

  牛郎织女鹊桥会,

  河畔老牛吟叹轻。

    好诗!改一字,碧空为夜空似更准确一些。

    这首诗,除第三句小拗(鹊桥系仄平,这里应平平,但小拗可不救)外,其他都合律,应当算是一首七绝。

    兄笔名老牛,这里的“老牛”跟兄有关吗?

 

朱杰仁     2013-8-14  12:52

    这里的“老牛”可以跟我有关,也可以无关。呵!呵!由读者去想象才有意思......

 

呂佩浩     2013.8.14 12:59

    七绝 和杰仁兄《七夕偶感》

  云开喜气月当空,

  乌鹊桥成上界通。

  织女牛郎七夕会,

  千秋佳话此宵中。

    朱兄标平仄,开思路。

 

朱杰仁     2013.8.14 13:09

  云开喜气月当空,

  平平仄仄仄平平

  乌鹊桥成上界通。

  仄仄平平仄仄平

  织女牛郎七夕会,

  仄仄平平仄仄仄

  千秋佳话此宵中。

  平平平仄仄平平

    三句的“七夕”,今韵都是平声,古读皆仄声。三仄脚应改。

 

呂佩浩     2013.8.14 12:59

    七绝·和杰仁兄《七夕偶感》

  银河浩渺月当空,

  平平仄仄仄平平

  喜鹊桥成上界通。

  仄仄平平仄仄平

  织女牛郎灵夕会,

  仄仄平平平仄仄

  千秋佳话九州同。

  平平平仄仄平平

    “七夕会”改“灵夕会”(平仄仄),避三仄脚。

 

呂佩浩     2013.8.14 15:59

    七绝·和杰仁兄《七夕偶感》

  银河浩渺月当空,

  喜鹊桥成上界通。

  织女牛郎灵夕会,

  几多情话此宵中。

    此稿与上稿,孰好?

 

朱杰仁     2013.8.14 20:45

    两稿皆可。若用第一方案,建议末句“千秋佳话”,改为“千秋神话”。

    我认为,牛郎织女故事是一个悲剧,牵牛郎和下凡的织女仙结为夫妻,触犯了天廷,被王母的发簪划下的天河分开,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这是很残酷的。虽然允许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见一面,这只是在万分残酷中的些微慈悲。七月初七这一天,牛郎带着两个孩子去见织女,被阻在天河边,孩子的呼喊哭叫打动不了王母的铁石心肠,倒是感动了善良的喜鹊。喜鹊运用微小的个体和强大的集体的力量,搭起鹊桥,方得夫妻母子有片刻的温存。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会,因为难得,就更加幸福;因为短暂,就尤为珍贵!孰知这牛郎织女故事的全过程,与牛郎朝夕相处的老牛都看在眼里。这老牛深感王母的无情,目睹织女被逼回天宫后牛郎抚养两个孩子的艰难以及对织女的思念,自然要叹息了。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成家后因为种种原因(如分配两地工作、一方下方劳动等)而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见面时来不及争吵,只觉得生活真好、真幸福,短短的假期结束,又是漫长的等待,短暂的幸福甜蜜中,是否也掺合了许多苦涩和酸楚呢?

 

朱杰仁     2013.8.14 22:33

    我拟加一个小标题《老牛为什么叹息?》,作为附件随诗一起发。

    君诗定稿后快告诉我。

 

呂佩浩     2013.8.14 23:06

    七绝·和杰仁兄《七夕偶感》

  银河浩渺月当空,

  喜鹊桥成上界通。

  织女牛郎灵夕会,1

  几多爱恨此宵中。2

注释

    1.传说牛郎織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在天河鹊桥上相会。灵夕,七夕。会,相会、会面。

  2牛郎和天上的织女婚后,被王母娘娘的发簪划下的天河分开,只允许每年在鹊桥上见一面,其实是很残酷的。因为短暂的会面以后又要离别,只能企盼来年再见。牛郎织女的故事,既象征了夫妻间对爱情的忠贞,也包涵着亲人长期别离的苦涩和酸楚以及对这种现象制造者的痛恨。

  兄言让我深有感触。这样改行吗?末句反映了我们的真情实感,还根据您说的话加了注释。

 

呂佩浩     2013.8.15 0:11

    七绝·和杰仁兄《七夕偶感》

  天河高远月当空,

  喜鹊桥成上界通。

  织女牛郎炅夕会,

  几多爱恨此宵中。

  就这样定稿,兄放博客吧。

 

吕佩浩     2013.8.15 4:51

  这个唱和您博客发表了吗?兄的《七夕偶感》后可以如您说的加一附录,题为《老牛为什么叹息》,也可加一注说明。我诗已定稿,但对三句还不满意,总觉“炅夕”的“夕”和“此宵”的“宵”在意思上有重复,朱兄帮想想辙。

 

朱杰仁     2013.8.15 6:29

  我的新浪博客已经发表了我们的诗唱和,请到我的博客审阅。

  我沒有想出改掉字的办法。我想,灵夕会的已不是原意,作为专用名词当别论,与”字并不重复,不一定要改。

 

朱杰仁     2013.8.15 4:44

  你诗末句改得好。

  你在读了我的诗问老牛是否包含有我自己的意思,无非是因为老牛叹息。我的回答是否也包含了我诗第四句之所以如此写的原因?

 

吕佩浩     2013.8.15 5:56

  兄的《七夕偶感》激起了我的诗情。我夫妻年轻时两地分居,一个在广西,一个在北京,一年只见一次面,做了十一年的牛郎织女。所以,我想和一首。开始,我受秦观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影响,重在歌颂牛郎织女坚贞不屈的爱情,末句欲用“千秋佳话九州同”或“几多情话此宵中”。听了您的宏论,我即改为“几多爱恨此宵中”了。其实,对两地生活,我是感同身受,欢愉是短暂的,离恨是无穷的。当年的大学毕业分配制度只強调国家需要,不讲人性。公职人员中分居两地的夫妻一年只有十二天探亲假,这样的规定是很残酷的。这规定就如同王母娘娘制造的“天河”!

 

朱杰仁     2013.8.15 5:58

  你的这一段经历非常有说服力!此亦诗外不闲的“闲话”。如此,我们的七夕诗,就非同一般写的七夕,而是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了。佩浩君真知己也,知音也!

  我的《老牛为什么叹息?》作为附录可惜了!我准备另辟新章,出一期“诗外闲话”。

 

呂佩浩      2013.8.16 12:35

    七绝·和杰仁兄《七夕偶感》

  天河高远月当空,

  喜鹊桥成上界通。

  织女牛郎秋夕会,

  几多爱恨此宵中。

  和诗上博客时首句改了。不用“银河浩渺”,用“天河高远”,行吗?这是从地面往天空看的感觉。此外炅夕改秋夕,特指七夕。

  已看过兄博客,图文并茂,很好。

  您准备另辟新章,出一期“诗外闲话”,我支持。

 

朱杰仁     2013.8.17 5:33

  用“高远”是可以的。你对你诗作的推敲修改,使我想起了我这首诗中夜空”和“天穹”是不是也重复了?

    打油诗·七夕偶感

  星海苍茫闪不停,

  一弯新月挂天穹。

  牛郎织女鹊桥会,

  河畔老牛吟叹轻。

  首句的“闪夜空” 改“闪不停”吧

 

吕佩浩     2013.8.17 6:56

    打油诗·七夕偶感

  朱杰仁

  星海苍茫闪不停,

  一弯新月挂天穹。

  牛郎织女鹊桥会,

  河畔老牛吟叹轻。

  是,这样改好。我的博客上已照改。

 

 

朱杰仁按佩浩君17日先后给我发来几首古人写七夕的诗和他的感悟,兹一并摘录于此,供朋友

  们欣赏:

 

吕佩浩    2013.8.16 7:30-8:36

  对七夕,古人也不泛咏叹,且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感受。

 

唐代诗人李郢:

  乌鹊桥头双扇开,

  年年一度过河来。

  莫嫌天上稀相见,

  犹胜人间去不回。

  这是对世上薄情人的一种谴责。

 

唐诗人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

  星桥横过鹊桥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

  换得年年一度来。

  诗中寄托了诗人对亲人团圆和美好婚姻的向往。

 

宋代诗人杨补则突发奇想: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棱。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儿多。

  作者关注的是织女仙子的纺织技术,希望人间有更多的织布高手。

 

    我个人更喜欢白居易的《七夕》诗:

  烟宵微月淡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我认为,白居易此诗是对七夕节最好的概括,是对情人间欢聚和别离心情的真实写照。

  我和诗的创意,应当说,是受到白诗的启发。

  针对西方的情人节,我们把七夕作为中国的情人节,这是个好的倡导。七夕中的牛郎织女,代表了我们的先人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贞,但我不希望牛郎织女长年分居现象在今天重演。

 

朱杰仁结语:

  记得那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山西省话剧团下放吕梁地区。当时有一部阿尔巴尼亚的电影,说的是一对年轻夫妻,在首都地拉那工作,后来男主人公要参加边远山区建设(汽车大约走四小时左右行程),引起家庭中的风波。妻子的妈妈说:“这怎么行?离开怎么能活下去?!”在看电影时我就想,才多远在啊,就说离开怎么能活下去?我们剧团(包括食堂的大师傅)全部下放,每家都分居两地,我们回家一趟需要8~9个小时,在国内还算是离得近的。我同事中有配偶在新疆工作,路上就要走一个多星期呢!两地分居,留下许多后遗症:有的夫妻离异;有的其中一方移情别恋;即使没有离异,也因为与子女长期不在一起生活,产生疏离感,影响相互间的感情;有的也因一方带领子女精力有限对子女关心教育不够而发生意外。我与佩浩君有同感,不希望夫妻长期分居,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牛郎织女”。

 

  这就是我俩唱和七夕的原因。

 

〖诗外闲话〗之十二 <wbr>老牛为什么叹息? <wbr> <wbr>朱杰仁 <wbr>吕佩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