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的美学观  文贤任

(2013-03-25 09:53:55)
标签:

文贤任

唐诗的美学观

唐诗的意境美

唐诗的韵律美

唐诗的精炼美

分类: 诗歌诗论

唐诗的美学观

                                                    文贤任

唐诗的美学观 <wbr> <wbr>文贤任文贤任副教授在写作

 

典雅唐诗展精华,传承海内到天涯。

文坛风采留神韵,艺苑光辉绽奇葩。

故国几多吟哦人,今朝无数鉴赏家。

神州又起复兴论,自许余情唱晚霞。

 

    我国的诗歌自诗经始到唐代集其前期的大成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它简练而规范的形式和格律特点以及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使它无愧于艺苑文坛神韵。经过以后的词、曲、小说,乃至今日新词的千余年的流变,它仍然以不老青春、迷人风采为大家喜闻乐见。这表明,唐诗必然有它优秀的品格和特殊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个唐诗的爱好者,如何去欣赏一首诗,如何去评价它的优劣,进而又如何去创作一首诗,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下面就个人学习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唐诗的精炼美

    精炼一词不乏溢美之意,因为它代表了既节约空间,又节省时间的概念,在人们有限的生命中是一种正确的追求。唐诗的精炼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从结构上它的字数有限,四言八句容易记忆。

    2.从内容上它的信息量丰富,无论是言志、状物,写景、达意皆能胜任,且能表达很好的意境,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现举例如下: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锋,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其中,颔联为历代所推崇,只用了十个字,就表达了六种景物,便将商山中凌晨初春景色活现出来,且将旅行之苦,客思苍凉之味表在外。又如:

 

唐·杜牧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廊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其中,第二句仅用了七个字,表达了五种景物,构成了一幅清新的山村风景画,可谓精炼至极,在唐诗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唐诗的韵律美

    音乐有旋律之美,诗是要吟哦要咏唱的,必然有声音。近体诗作为格律诗,主要表现在声律上,但韵律仍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之一。用韵,可以在平仄交互之外再增添一些音律之美。隔一定字数之后反复出现韵母相近或相同的字(谐韵),读起来悦耳顺心,洋溢出一种回环状的音乐美,打动人心,容易记住。

    1.用韵原则

    ⑴ 五律、七律、长律、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转韵。 

    ⑵ 五律是逢单句不入韵。三、五、七句不入韵,逢双句入韵,有时首句也入韵。五绝跟五律相同。例如:

 

王之焕《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2.用押韵的规则来判断一些现在读音已发生变化的字的古语读音。例如: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按照本诗的押韵韵母为[a],第二句中的斜就应该念成[xia ][读瞎音],而不是读[xie][邪音]。又如:

 

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萧哀,渚表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的押韵韵母为[ai] (读哀音)第二句中的回就应读成[huai] (怀音)而不是读[huei] (茴音),第八句中的杯应读成[bai] (掰音),而不是[bei] (悲音)。

 

三、唐诗的节奏美

    音乐有节拍与轻重,园林有高低错落,文章有跌宕起伏,总之追求变化而厌平淡。唐诗的节奏变化体现在利用汉字本身所具有的平仄读音上,按照要求构成一定的格式,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能有孤平、三仄尾、三平尾,句间应保证粘对关系。例如:

 

杜甫·《鄜州月》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鬓环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旧潜乾。

 

    其中的“”字按常读为仄声,从押韵的范畴看也属于押韵的,但与平仄规律不合,此处应读成平声[kan] (读刊音)才对。诗中可用这种分别达到错落起伏的效果,读起来有抑扬顿错之感。例如:

 

唐·李商隐《随宫》

紫泉宫殿销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至今腐草无荧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其中,首句的‘霞’,四句的‘涯’为阳平;二句的‘家’,六句的‘鸦’,八句的‘花’,都是阴平。这样读起来就有扬抑的变化。利用这种阴阳的错位安排,读起来很有韵味。

 

四、唐诗的对仗美

    对称是生活中常见的美学形式之一,它展现出一种整齐大方、平衡稳定的美。唐诗中的对仗就体现出这种对称美。律诗中的对仗是区别于古体诗的重要标志。它的形式就是半散半骈,即首尾二联散行(不拘对仗),中间二联骈行(对仗)。对仗的要求大家谈得很多,此处不再重复。下面列举一些特殊的对仗类型:

    1. 同类对:平仄相反的,同类名词相对。如:

白日(出句)    青天(对句)   (天类对)

一庭树影        三径苔痕       (地类对)

花荫浅          草色深。       (物类对)

    2. 异类对:平仄相反的不同类名词相对。如:

山影      月光    (地类对天类)

桃叶    菊花茶  (地类对物类)

    3.流水对:对句是出句意思的延续,两句只可连贯理解,不可分开。如: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句)

未穷天路尽,已觉世尘遥。(张居正句)

    流水对可以使诗一气呵成,语意连贯,增强诗的整体感。

    4.连珠对,又称叠字对。如: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句)

                              汀烟轻冉冉

                              竹日静晖晖  (杜甫句)

    连珠对用得好,增加诗歌的韵律美和修辞美。

    5.隔句对,又称扇面对。一般由两条出句和两条对句构成,四句中出句与出句相对,对句与对句相对。如: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潮水曲,留在十三弦。(白居易句)

几思同静话,夜雨坐禅床。

            未得重相见,秋灯照影堂。(郑守愚句)

    因两组对仗是交织排列,能增强诗的整体感。

    6.掉字对:同一句使用相同的字作对。如: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更兼白鸟飞。(杜甫句)

      风声远送树声到,水气凉兼花气浮。(朱紫贵)

    这是一种特殊的手法,与对仗要求避同字并不抵触。

    7.就句对:又称当句对。指同句中的词语自成对仗,并同时与另一句成对。如: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杜甫句)

    其中,吴与楚,东与南,乾与坤,日与月分别构成同类对,两保句又构成全句对仗。 又如:

 花鬓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句)

    8.借对:

    ⑴借义对:一字多义的诗中用甲义,但又借乙义跟另一字相对。如: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句)

    其中,寻常普通之义,看似不能与“几度”(数量)相对,但寻常另有其义,古代八尺为寻,丈六为常,这样借寻常作数,寻常就可以对“几度”了。

    ⑵借音对:甲字发音与乙字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可借同音的乙字之意与另一句中的安相对。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句)

    其中,“沧”的发音与“苍”相同,所以借苍(颜色)以对蓝(颜色)了。

    9.虚词对:如:      

        倦客再游吾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苏轼句)

怀哉隔生死,怅矣徒登临。(顾况句)

    虚词对用得好,可以使诗的感情色彩平添妙趣。

    总之,善用对仗,可以使诗在形式上“玉润双流,如彼珩珮”,在内容上“左提右携,情味兼载”,增加诗的艺术魅力。

 

五、唐诗的色彩美

    生活多姿多彩,大千世界五色缤纷。诗中也不乏色彩之美。如:

  一径飞红雨,千树散绿荫。

所谓诗能入画堪称妙,写得好的诗,诗中有画。

 

六、唐诗的动态美

    动是变化,是活力。马的美在奔跑中,诗中用动词能产生活力,有灵动之感。如: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句)

“上”给人以由下向上移动过程的动态之意。又如:

僧敲月下门

  一桥飞架南北

都有动感之美。

 

七、唐诗的含蓄美

    绘画讲曲线美,林园有曲径通幽。总之有柔美婉转之趣。诗尤讲含蓄,在那么短小的结构里,又要求很丰富的内容,就要有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常用化繁为简,化实为虚,用比兴借典故来说明问题,使人产生联想,向更深层次的去理解,味在其中,品味无穷。如: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三句写情中景,四句又写现实景,实际表达的是一种岁月沧桑,世事不常,时过景迁的感叹。又如: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已自愁。(李商隐《楚吟》)

 

    该诗是一首咏史诗,以史为比,借以讽喻唐朝现实,以楚襄王之昏愦比中唐君王,以宋玉遭遇和才华自比。但咏史不直接叙史事,不发议论,而是以题旨为中心,选择典型意义的意象含蓄表达出来,意象中有眼前景,如首句,有情中景,如二句,表现一代强国的衰落,暗中表达了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三句亦是情中景,暗写楚王又讽谕唐王。结句直抒胸臆写宋玉暗寓自己。使景、史、情三者融而为一,妙合无限,故人评“吐词含珠,妙臻神境”。令人知其意而不敢指其事以实之。

 

八、唐诗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指的是在人的意念中所产生的一个时空景象,它与一个真实具体的环境不同。意境是一个加入了人的想象,融入了人的主观情感后而生成的一个意象化的虚拟的艺术时空观。它有如下特点:

    1. 以其一个或一些实境为为依托,曾经见过或部分见过。

    2. 经过主观的意象化,或抽象某些部分加以主观的构思组合。

    意境和实境之不同比如一个摄影师所拍的风景和一个画家所创作的作品一样,后者加入了自己主观的取舍,创作艺术化的结果。

    3. 意境这种时空观,不但作者可创造想象,还可以传达给读者。但每人的感受不会完全相同,读者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经历来重新构思一个景象。所以,诗可解又不可尽解是矣!

    4. 意境的妙处在于它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人能发挥想象力,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虚拟空间,因而更感亲切,富于情感。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同一种景色在不同人的眼中会带上不同的感情色彩,目中的景则是心中的景。人的内心情感通过艺术化为自我观照的对象,这种人性地对待对象的方法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音乐是人的声音,通过听觉达到心境的外化,常言说“景由心造”。

    一首诗有无丰富的意境是衡量其好与不好的主要标准之一。有境有意加上好的词采,才会是一首成功的诗作。

    唐诗的气魄宏大,往往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而美妙的意境使人想象无穷,神游其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施闰章《山行》)

                      千里鶯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唐·杜牧句)

白云回望合,表霭入看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句)

 

    以上从八个方面谈了个人对唐诗的理解,感觉到美在其中味在其中,妙在其中。最后用小诗一首以终此文。

                                       书案感悟

久坐书房如闭关,神游妙理似参禅。

求知虚怀应若谷,问道精神可移山。

无我更能修造化,有心方可解疑难。

百思一笔三春暖,格致功夫是了然。

                 

                                                                2012年冬于三亚

 

*本文作者系三亚市老教授协会诗社社员、重庆大学副教授。


唐诗的美学观 <wbr> <wbr>文贤任

文贤任副教授在同诗友切磋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