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最后的放歌——王亿玉诗抄  吕佩浩选编

(2012-09-19 13:40:55)
标签:

天山

生命最后的放歌

缘满

怀恋

王亿玉诗抄

分类: 诗歌诗论

生命最后的放歌

        ——王亿玉诗

编者按:

    王亿玉,上海市天山中学1965届初中、1968届高中毕业生。中学毕业后去江西插队。后入大学深造,1976年毕业分配到安徽省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任物理教师。是当地政协委员。她与病魔抗争了半年后,于2012年4月3日永远离开了我们,去世时年仅63岁。

    王亿玉校友在岗位上是一位优秀教师,在校友会是一位校友活动积极分子。最感人的是,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强忍病痛,写下了许多回忆母校的诗歌和文章,同时也写下了自己生命中最绚丽的篇章。她热爱母校,感恩师长,“拥抱着人间美丽的温情,含笑安眠”的事迹,正在天山学子中传颂。

    我和王亿玉学妹同窗了三年。那时,我读高中,她读初中,我们并不相识。但我觉得与她似曾相识,也许,我们在某一天曾经在校园里擦肩而过,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从事了三十多年的编辑工作,审读过难以计数的文稿,唯有这次,在选编王亿玉同学诗文中我落泪了。多么顽强,多么达观,多么可敬的校友啊!我愿以这期博客,作为对王亿玉同学永远的纪念。让我们祝她在天国一切安好!

    最后,衷心感谢张柏森、徐龙兴学友及时给我发来刊载有王亿玉同学诗文的五期《校友》电子本文,让我得以顺利完成这期博文。

                                                   吕佩浩

                                         2012年9月19日于北京清心斋

 

缘 

                                                                    王亿玉

我把诗歌《缘满》,作为最后的生命留言,送给你和梁海华。

                                          ——摘自王忆玉同学致致常秀红学友的信

 

人生苦短,乐在有缘,

  感谢上苍恩赐学友情缘。

你、我、他同窗六年,

人潮如海,难能续缘。

  感谢贵人启封旧时良缘,

京、沪、皖天方漫谈。

    学涯无边际,学缘有长短,

顺从天命,缘满谢幕,

恭恭敬敬说一声再见。

 

                        一声再见,

凝聚情义,厚重如山,

拥抱恩情,安眠温暖。

梦乡里常把朋友思念,

                        祝愿朋友健康平安。

 

                        一声再见,

                        意绵绵,晚情割不断。

                        大海泛金,夕阳红染,

                        偎依天山,孤云徘徊,

                        乐山乐水,相看不倦。

 

                        一声再见,

                        笑盈盈,珍珠断线,

                        欢笑甜蜜撒满心田。

                        谱一曲幸福园舞,

                        轻歌迈向天国花园。

 

                        一声再见,

                        吻别亲切的怀念。

                        留存书信芳香,

                        孕育青春世界,

                        来世重温中学时代。

 

                        一声再见,

                        从从容容画上缘满。

                        生死轮回,世代繁衍,

                        相信未来,依然有缘,

                        三生有幸,新貌续旧缘。

                                         (选自《校友》总75期 

 

怀 1

                                                王亿玉

 

                       人生最美好的回忆是怀恋,

                       怀恋是三角方程式的N个解。

                       这N个似我非我的年轮,

                       是K=1,2,3,……时与日俱增的风采。

 

                       怀恋是求证几何的辅助线,

                       它穿越时空的阻碍,

                       面对天边海角呼唤灵感,

                       在已知与未知间虚心徘徊。

 

                       怀恋是似圆非圆的椭圆,

                       它诠释着万有引力的慷慨。

                       谁能逃脱咫尺天涯的魔力?

                       事物运行岂只是无穷循环的往来。

 

                       怀恋是细脚伶仃的圆规,

                       它诉说着“豆腐西施”的怨哀。

                       可怜无数次内切外接设计济世方园,

                       到头来画虎类犬变成廉价的钱财。

 

                       怀恋哺育我们的中学老师,

                       汪志清、魏华杰、沈大卫、龚心海……

                       他们是田园协奏曲神奇的音符,

                       古韵握奇,灵光溢彩,

                       一个个跳跃在我躁动的血脉。

                       他们是铿锵的冲锋号角,

                       激励我在漫漫长路,

                       催马扬鞭,求索未来。

                       他们是坚实的肩膀,

                       举托希望,一年又一年

                       希望一代更胜一代。

                       他们是厚德的胸怀,

                       掩埋屈辱,孕育理想,

                       赐予我们幸福和博爱。

 

                       我敬爱的老师,

                       四十六年无言的眷恋,

                                 今天不再等待;

                       我要纵情高歌,

                                 歌唱恩师的仁爱;

                       你们是我心中的太阳,

                       与我心跳同在!

 

    1.怀恋,据《现代汉语词典》解,同怀念、思念。

                                                                 (选自《校友》总54期 

 

新年花束

            ——赠老同学

                                                  王亿玉

                         我穿着节日的盛装,

                         恭迎新年第一缕阳光;

                         手捧鲜花,

                         亲吻昨日重逢的群芳。

 

                         第一次电话,

                         第一封邮件,

                                   乡音笑语穿破尘封,

                         吹着惊喜的泡泡,

                         飞舞在你我身旁。

 

                         第一次握手,

                         第一次拥抱,

                         千百度寻访,

                         泪花翻卷,

                         遥远的仰望。

                         友谊随缘,

                         再度起航。

 

                         第一次聚会,

                         第一次合影,

                         梦回摇篮,

                         相思天山未了,

                         自强不息,

                         情染天山不老,

                         岁月刻画,

                         天山如此多娇。

 

                         当曙光

                         亲抚你我新装,

                         请别抹去昔日芬芳。

                         告诉同窗:

                         快乐

                         是一次又一次的欣赏。

                         啊,天山无限风光!

 

                     (选自《校友》总69期,标点由编者所加,个别文句做了技术性调整) 

 

我自拟的墓志铭

 

                                   这里埋葬着王亿玉。

                            空手而来,

                            满载而归。

                            她拥抱着人间美丽的温情,

                            含笑安眠。

                                                    2011年12月8日 Thursday

     (选自《校友》总75期 

 

附录一

最后的生命留言

                           ——致常秀红校友的二封信

常秀红:

    多少次心里默念着跟你道别,未曾落笔便泪眼模糊,不忍心说再见,终未能写成告别留言。我可以跟梁(注:老同学梁海华)侃侃而谈,从审美的视角把世俗的事物理想化浪漫化,跟你谈心,我却做不到。

    也许我们之间的关系不同寻常,我们是同学、朋友、知己、姊妹,你还是我的恩人,这多重的关系,注定我们之间的感情太丰富太复杂。跟你对话,我既感激又惭愧、既幸福又伤感、既眷恋又决绝、既满足又不甘……我不想用伤感的情调跟你道别,然而我做不到,我无法假装轻松。跟你道别,每一声再见,是那么撕心裂肺;每一句感恩,是那么苍白无力;每一声思念,是那么沉重忧伤……我会看到你流泪,我不忍心最后还要伤害你,那种充满矛盾的心情抑制了我的语言表达,我一次又一次搁笔。

    也许我和你之间的关系太亲近,我们亲如姊妹,天文地理、新闻娱乐、生活琐事……我们无话不谈。五月底我回到合肥,我的病痛急剧加重,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心里和你对话,诉说我的心情。七月我回到上海,你几乎每天打电话嘘寒问暖。你对我的关心已变成亲姊妹之间的自然的平常的事。现在,在我需要的时候,我总感觉到你就在我的身边。无需借助电话,无需借助短信,我就感觉到你就在我身边,我就感觉到被爱的温暖和幸福。我心里对你千恩万谢的语言,落在纸上却显得如此见外、肉麻。我们之间零距离的亲近,剥夺了我的理性思维,剥夺了“距离产生美”的浪漫,我无法用视死如归的高姿态向你道别,我一次又一次搁笔。

    也许我和你感情太深厚,我们心心相印。我对你的感觉,我对你的依赖,已经超出了语言。无需任何语言,只要我想到你,幸福感油然而生。与你结为知己,人生不虚此行。面对你所给予我的一切,我无言,唯有留存心间。我向你告别,找不到任何适合的语言,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搁笔。

    现在,我的病情变化很快,病情恶化难以预料,我已经向梁海华等老同学道别,我也必须赶在丧失思考能力之前,从礼节上向你道别。

    我把诗《缘满》,作为最后的生命留言,送给你和梁海华。

   《缘满——赠秀红、海华》,略)

    不要为我悲伤,不要为我叹息。让我们共同感恩上苍赐予我们的缘分,赞美生死轮回的造物,恭顺天地赋予我们的使命。唱一首赞美曲,护送老朋友静静地归去。

    再见,朋友!相信未来,依然有缘!

    天各一方,互道珍重,来世再续缘!

                                                          王亿玉

                                                            Friday,November25,2011

秀红:

    今天,我拿到了前两天做的上腹部增强扫描的CT报告,结论是:“胰腺颈体见巨大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范围约为49×40mm。向前与胃壁分界不清,向后生长,包绕腹腔干、肠系膜上动静脉、脾脏动静脉及左肾血管。其中左肾静脉基本闭塞,左侧卵巢静脉代偿,明显扩张,胰腺尾部胰管明显不均匀扩张,实质内伴散在大小不一囊性灶。肝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肝缘光滑,肝裂未见增宽。肝实质内未见明确转移灶征象,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阳性结石影及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囊内无异常密度影。腹腔大量积液,胃周数枚稍大淋巴结。”与三个月前相比,癌细胞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势不可挡。从上次的CT报告推断,医生给我三个月的期限,我已经顽强地度过了三个月,接下来的日子是我争取来的,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跟癌细胞抗争的三个月,我过得很快乐很幸福,有尊严。三个月来,我从容地跟朋友告别,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三个月来,我的亲人给予我极大的关怀,享受到浓郁的亲情。我的老伴对我的爱护,一向不被我重视,如今我懂得了珍惜。现在,他每为我做一件事,我都要说一声“谢谢”,即使我发点小脾气,我在心里也会自责。三个月来,老同学对我的关怀,让我每天都在感动之中。你是我无话不谈的闺密,我有什么心里话想说,首先想到的是向你诉说。和你在一起,我感到安全,有一种小鸟依人的归属感。贺亚娥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看望我,用自己美丽的人生鼓起我生命的风帆,给予我心灵的抚慰。老同学梁海华很乖,从不过问我的病情,逢年过节只问好不问病。他的短信总让我高兴。郭惠然自从得知我病了,简直发痴了,执迷不悟地想要超越科学的发展,创造生命的奇迹。还有许多老同学通过你和郭惠然问候我……我每天生活在感动、感念、感恩之中。在这三个月中,我体验到的幸福比一生还多。丰富的情感世界给予我巨大的精神力量,让我顽强地活到现在。感谢我的亲朋好友,是你们延长了我的生命,我很满足!

    现在,我把给老同学的告别信交给你,请你在适当的时候转交给他们。我没有牵挂,我从容地平静地恭迎死神的到来!

                                                                      王亿玉

                                                         Thursday,December29,2011

(附《我自拟的墓志铭》,略) 

 

附录二

快乐的往事 宝贵的财富

            ——回忆李伟恩老师教学风采

                                                    王亿玉

    李伟恩老师是我们65届初中(6)班的班主任。1962年我在天山中学初一(6)班读书时,李老师刚分配到天山中学任教,担任我们的副班主任。我们升初二时,李老师也升任为班主任。李老师在短短一年的副班主任工作中,凭借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和才干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在以后的班级工作中,独挡一面,班级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学工作也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时隔半个世纪,回想起李老师教书育人的艺术风采,依然那样新鲜活泼、亲切可爱,在我心里永远充满生机。

    李老师教我们数学,他对我们推理论证、逻辑思维的训练要求很严。做几何证明题时,一定要我们按照“已知、求证、证明”的格式书写,证明过程必须写出“因为”、“所以”的依据。整个证明过程的表达必须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论据充足、层层递进、语言简洁、书写规范。正是因为我在初中受到严格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在高中、大学的进一步学习中,我的理科成绩非常突出。

    李老师不仅对我们严格要求,他自己的板书就是一个样板。他的板书极其简练,提纲挈领,推理式的格式围绕教学内容,时而循序渐进展开,时而发散辐射,表面的铺排给人以灵动的富有层次的形式美。赏心悦目的形式有一种极强的诱惑,诱导我们去寻找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去寻找层层剥笋后事物的核心,在美的欣赏中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在求知欲的引领下,让我们自觉地去感悟板书中厚积薄发的符号内涵,感悟板书中纲举目张所展示的丰富关系,从中享受更高层次的数学规律的抽象美。也许我当时逐步习惯于李老师的抽象思维训练,上李老师的数学课感到很有趣很快乐,丝毫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一般情况下,我一看李老师的板书就能还原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记得有一次,语文写作课的作文题目是“印象深刻的一堂课”,我毫不犹豫地以《一堂数学课》为题,写了李老师讲授平行线判定定理的一堂几何课。语文老师姚光芷给了我85的高分,评语是:“能把一堂数学课如此完整地复述出来,说明这堂课对你的印象是深刻的。你用朴素的语言展示了数学老师的教学风格,很好。”姚老师还说我的作文像一篇数学教案。如果当初没有得到姚老师的评语和高分,我也许对这件事不会作进一步的思考。正因为姚老师的赞扬,在我心里引起不小的震荡。我开始思考什么是李老师的教学风格,我为什么能还原整堂课的教学内容,难道我真的具有当教师的潜质?从那以后,我开始崇拜李老师的课堂教学,揣摩李老师的板书、模仿李老师的课堂语言,甚至模仿李老师的字体。从那以后,我萌发了当教师的愿望,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当一个像李老师那样能够吸引学生的好老师。

    李老师对数学教学严谨而不乏乐趣,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则呈现刚柔相济的一面。

    记得下午的一节数学课,有同学打瞌睡,李老师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念了一首唐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然后把“暖风熏得游人醉”改读成“暖风吹得懒人睡”,要我们改最后一句,我们就说“直把教室当卧室”。这一改,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把睡觉的同学笑醒了,不好意思地跟着大家一起傻笑,全班被逗乐了,听课的精神也来了,于是不再想睡觉。李老师用善意的比拟批评学生,风趣而有效果。还记得有一次,一堂“忆苦思甜”班会课,李老师的教育引入是让我们解释一句古话“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大家很快从字面得出切合的解释。李老师进一步引导我们说:“结合我们的生活,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呢?”大家七嘴八舌议论,最后得出“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理解。正当学生处于兴奋状态的时候,李老师转入正题,对我们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李老师善用古文找到随风潜入的切入点,把枯燥的政治教育课讲得有声有色,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当然,在大是大非面前,李老师的批评教育是尖锐、直截了当的。比如,有同学破坏公物、欺侮弱小同学、讲流氓话等,李老师会用强硬的语气批评指正,同时也会给同学改正错误的机会。

    在思想教育上,李老师的“刚”,则是弘扬正气,界定道德底线;“柔”,则是润物无声,达到潜移默化目的。回想李老师当年的教育,我感叹李老师自成风格的刚柔相济的教育节奏 —— 体现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科学性;我钦佩李老师对教育的钻研和追求的精神;我感谢李老师为我树立了榜样,让我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发挥更大的潜能!

    李老师对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同样也体现在课外活动的辅导上。六十年代初,天山中学的课外活动相当丰富,有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学科竞赛、讲座,等等。每天下午第三节课是课外活动时间,同学们可以自由参加。每当课外活动时,李老师经常到教室催促同学们去参加各项课外活动。我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并逐渐发展成为球迷。在天山中学读高一时,有幸成为校篮球队队员,篮球运动给我带来对抗性竞技的刺激和快乐。如果当年没有李老师经常性的督促,我不会对球类运动那么感兴趣;享受到的人生乐趣不会那么丰富多彩;在以后从事教育工作时也不会利用球类外交和学生打成一片,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在诸多课外活动中,数学兴趣小组也成为我的最爱,因为李老师是我们班数学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在数学兴趣小组,李老师和我们一起做火柴棒拼平面几何图形的游戏、用扑克牌算二十四点的游戏;在数学兴趣小组,我知道了1﹢2﹢3﹢4+……﹢100 =5050的巧算方法及其有关数学家高斯的故事,知道了个位数是5的多位数平方的速算方法,知道了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知道了杨辉三角形,知道了有趣的兔子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又称黄金分割数列)等,大大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并终身保持着积极的求知欲。李老师不仅自己出兴趣题,还鼓励我们把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带到兴趣小组,让大家共同探讨,分享快乐。那时,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对寻找数列的排列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一组数列的变化规律,我甚至会模仿科学家大胆假设,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寻找变化规律,论证自己的结论。奇怪的是,我从对数学的逻辑推理的迷恋,发展到对侦探推理和科幻推理的兴趣,阅读了大量科幻小说和侦探小说,如《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及《福尔摩斯探案集”等,多方面地享受探索悬念的无穷乐趣。在数学兴趣小组,由于李老师培养我们多种兴趣的同时尊重我们的个性发展,给于我们充分自由的空间展示个人的数学才能,因此,同学们勇于表现自己的才华,百花齐放,千姿百态,数学兴趣小组成为我们自由想象、自我表演的乐园。

    李老师教书育人的艺术总是那么富有感染力。有一件事永远不能从我记忆中抹去,那是对我劳动态度的教育。六十年代初,天山中学的课程表每周有半天是劳动课,我们班是低年级,在校内劳动。同学们分成若干组,分别到实验室、图书馆、卫生室、体育室、食堂、厕所等劳动。因为我是班长,李老师就用商量的口气征求我对小组分配的意见,问我谁去打扫教学大楼的女厕所,我想了一下说:“要不我去吧。”李老师见我态度并不明朗,就说:“你可以不去打扫,但是要说出理由。”我说:“我不去,让别的女同学去,没有理由;我去,则有充分理由。”李老师问:“为什么?”我说:“因为我是班长,必须带头。”李老师很赞赏我的话,接着问:“你家是谁打扫卫生间?”我说是我母亲。李老师说:“母亲是一家之长,带头干脏活累活,很辛苦,真不容易。你母亲打扫卫生间有怨言吗?”我说:“从来没有,她觉得是很平常的事。”李老师说:“是啊,如果你把班级当做一个大家庭,那么,你打扫厕所也会像你母亲那样自然。”一番话说得我口服心服,本来我还想说:“我不怕脏,我要经受团组织的考验,争取早日加入共青团。”可是,李老师的话让我忘记了入团的请求,却让我牢牢记住了母亲的辛苦和不容易,母亲的榜样成了我打扫厕所的动力。在以后,只要为班级做事,我就想到是为大家庭做事,我都毫无怨言地去做。比如,在暑假里我当小老师,为需要补考的同学补习数学;我组织班级部分同学参加校外夏令营……多少年来,每每回想起这些往事,我就十分感慨。一个好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善于传授技能、审美、道德、伦理等,可是在一味追求分数的指挥棒下,有多少教师能真正落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呢?

    回想李老师的教学风采,我沉浸在当年“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温馨如故,快乐无比!当年的快乐伴随我成长,实现了当一名教师的愿望;当年母校培养我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使我成为一名综合素养良好的教师。在我工作的地方,当地政协采编了《政协委员风采录》的文集,其中有一篇介绍我的文章,题目是《慈母情怀良师风范》。我想,我今天的成绩,是我的母校和恩师培育我的结果,我的荣誉属于我的母校,属于我的恩师!我为自己能像李老师那样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而感到欣慰!

                                                               2011年12月29日

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如释重负,深埋心底的对母校及恩师的感念感怀感恩之情,终于得到了宣泄,感谢天山中学校友会给予我倾诉心情的平台!

    病中的我原以为自己再也无力写东西了,然而我却忍痛完成了拙作,是校友会给了我勇气和力量!天山中学的老校友对母校的热爱、对老师的感恩、对校友的关怀之真情,激发了我对母校的深情,产生了向母校倾吐衷肠的冲动,于是鼓起勇气动笔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在我病痛期间,校友会会长夏炽耀亲自写信鼓励我与病魔抗战,情真意切;校友会老校友联合签名,送上他们真诚的慰问和积极的鼓励,言简情浓;校友会理事郭惠然每天发短信了解我的病情,为我寻医求药、寄校友会刊物和抗肿瘤资料给我、陪我看病为我买药、并亲自联系专家为我治病……这一份份情这一份份爱,时刻温暖着我,赐予我极大的精神力量,最终实现了我自以为无能力实现的愿望。感谢校友会帮助我战胜自我,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在回想母校和恩师对我的培养过程中,重温母校给予我的快乐和幸福,切身体会到母校在六十年代初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落实,让我们受益无穷、恩泽终身。少年时代,由于母校为我们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由于母校科学创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张弛有度、自由发展的教学氛围,由于母校追求全面发展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我们既全面又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潜质,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今天,我之所以能成长为综合素养全面而又突出的优秀教师,就是得益于母校对我少年时代的营养全面的培育。感谢母校给予我学习上的无穷乐趣,以至于发展成“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乐趣!感谢母校给予我宝贵的财富,让我健康成长快乐成长,不断进步!

                                                       王亿玉   2011年12月29日

(选自《校友》总71期,2012年第二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