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七绝·游秦淮》
朱杰仁
岁岁清流入帝城。
河房水阁酒旗风。
六朝胜迹今何在?
十里秦淮十里灯。
这是吕佩浩先生最近写的一首七绝《游秦淮》。
我记得,吕君以前曾写过一首有关南京的诗,写的是南京的一个点、一座古园——瞻园,而这一次写的是一条河,一条著名的河、古老的河,一座城市的母亲河,一条承载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河——秦淮河。
秦淮河,是南京第一大河,它由东向西横贯市区,是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在人们的心目中,秦淮河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她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江南文化的摇篮。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重塑后的秦淮河两岸,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飞檐漏窗,雕梁画栋,画舫凌波,灯影水声,加之人文荟萃,市井繁华,构成了集中体现金陵古都风貌的游览胜地——秦淮河风光带。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229年至589年),南京先后成为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六个汉族政权的都城,有“六朝古都”之称。
从以上对秦淮河的介绍可以看出,写秦淮河与写瞻园不同,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即秦淮河风光带。在短短的绝句中如何写是个难题,更不用说如何写好了。
此诗首句,“岁岁清流入帝城”,说的是一条河长年流过南京城。“清流”是秦淮河,“帝城”就是指南京。二句,诗人撷取两岸的“河房”、“水阁”和“酒旗”,概括了秦淮河两岸民居兼商家建筑的特有风光。
关键在第三句——“转”。在这里,诗人运用设问,提出“六朝胜迹今何在”这个问题。看来要在一千六百年后的2010年找到当年的遗迹,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残迹尚存,或是经过修茸、重建,也一定不会是当年模样。以乌衣巷为例,这里曾是六朝时期秦淮风流的中心,东晋(317年—420年)时曾经聚居了王导、谢安两大望族而声名远扬。早在唐朝,也就是三百多年以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772-842)就对乌衣巷沦为废墟发出感叹:“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寥寥数笔,便描绘了乌衣巷自东晋到中唐的沧桑变化。一千六百年后的今天,无怪乎诗人会提出“六朝胜迹今何在”这样的疑问。这也正是每个读者存在心中的疑问。
诗的第四句是关乎全诗成功与否的句子。聪明的作者在这里抛开了对一地、一处的重访和追寻,避实就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典型细节,写总体感觉。秦淮河风光,是以灯船最为著名。河上游船均悬挂彩灯,游秦淮河之人,必以乘灯船为快。所以,诗人抓住了秦淮河的亮点——灯,提炼出“十里秦淮十里灯”这样的佳句,回答了“今何在”这个问题,成为全诗的“诗眼”。点到了,也点出了主题,极其含蓄地反映出经南京市政府十年的努力,十里秦淮已恢复了像六朝时期那样的繁华景象。作者对江苏南京重塑秦淮传统文化取得成功表示赞赏。
古人也有这样的例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泊秦淮》的著名诗句。他夜泊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当年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陈后主长期沉缅于醉生梦死的萎靡生活,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音乐却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诗句的意思是,这些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着这种亡国之音!他借题发挥讥讽晚唐政治:君臣们沉湎于酒色,很快就要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在这里,两位相隔一千多年的诗人在同一地方,用了相同的手法,撷取不同的典型细节说总体感觉,一位听到“商女”唱《后庭花》,感到国运衰败而忧虑、愤懑;另一位看到“十里秦淮”灯光不断,感到南京为重塑秦淮传统文化所作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而高兴、欣慰。他们都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不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感,都是神来之笔!
2010年11月20日 6:30
转载自朱杰仁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f999f0100mwc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