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随风去 依然是白杨
——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65级编采班同学2009年北京聚会纪事
杨迎新执笔
2009年10月23日至25日,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编采专业65(1)班、65(2)班的54名同学及家人相聚北京,下榻于中国传媒大学西门的格林联盟酒店,应邀参加中国传媒大学55周年校庆活动。
这是继新65编2004年北京50周年校庆聚会、2005年武汉之游、2006年江西革命老区采风、2 0 0 7年贵州相聚、2008年吉林观光之后的第六次聚会,也是首次以两个班的名义联合开展活动。参加者为:
新65-1班(24人):邓良宝、栗金孚、邹兰春、常炳林、李振海、王肇文、陈为琛、李志英、李德存、孙智泉、朱武成、徐振荣、姚明贤、卢振海、吴亚根、桂雅莉、冯婉丽、刘桂芬、孙秀英、张一兵、徐汝廷、陈方学、王求国及夫人。
新65-2班(30人):周复民及夫人赵国兰、赵恩洲、沈芳、李延及丈夫刘歌、吕佩浩及夫人魏秋芬、周猷德及夫人唐项英、王淮胜及夫人、陈娜及丈夫、邢业范及夫人、刘忠洲及儿子、佟玉惠、谢骏、曽光伟、朱月昌、方国宏、贺亚生、王小戍、赵玉斋、亢书堂、杨迎新、李海、张宪恩。
重聚京华友众 悼思丹东一人
10月23日,是聚会的第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陆续到达。两个班校友会的负责聚会人以及居京的同学,已经提前来到酒店,相关事宜已经安排妥当。因此,当同学们提着行囊迈进酒店时,一班校友会会长邹兰春、副会长李振海、邓良宝,以及陈为琛等,二班校友会顾问赵恩洲、会长周复民、副会长曽光伟和贺亚生,秘书长吕佩浩,以及佟玉惠、沈芳、李延等,已经在大厅笑盈盈地迎候大家。
“哎呀,可来了,正念叨你呢!”大厅里不时响起“他乡遇故知”的那种惊叹声,然后是情不自禁地敞怀相拥,执手问讯。最让人心热的是这样一幕:心里已经有数的一方握住来人的手暂不报家门,向对方微笑着:“考考你,还认得我不?”旁边的人也笑着“敲边鼓”:“大家先别说,别说。”“眼拙”者盯着对方,东瞧西看,上下打量,嘴里念念有词,稍倾,终于认出,便大喊一声:“你是——”当然,也有人费尽脑汁也认不出来,尴尬地摇头苦笑,同学们见他被“烤糊”了,便齐声告诉他“答案”。
晚上,在酒店小会议室,两个班的同学先后召开班会。一班同学研究了今后的活动思路和撰写回忆文章的问题。二班座谈会由吕佩浩主持。同学们坐在一起正兴高采烈地谈笑着,只见吕佩浩站起来,表情凝重地说:“大家过一会儿再谈,现在向大家宣布一个不幸的消息:我们班的乔沧桑同学,前天突发心脏病去世了!”
惊闻噩耗,会场顿时掠过一阵叹息声。吕佩浩接着说:“让我们大家起立,为乔沧桑同学默哀一分钟。”
人们起立垂首,气氛肃然,在悲痛中陷入沉思。乔沧桑本名乔瑞来,在校时微胖,圆脸,戴一副眼镜,他爽朗、洒脱,嗓音高亢,豪兴起时,一曲“阿拉河尼哪——乌苏里江长又长——”声震屋瓦,响遏行云。毕业后回老家丹东,历任丹东日报社编辑、主任编辑、高级编辑,副总编辑。退休后,超然物外,痴迷象棋。本来,乔沧桑已决定来参加这次聚会,没想到在报到的前两天,他突发心脏病去世。大连的胡金星同学赶到丹东,参加追悼会,也未能来京。得到消息后,吕佩浩以65(2)班同学会的名义给乔沧桑的家属发去唁电:“乔沧桑是我们北广新闻系65级同学中的佼佼者。他把一生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分别四十年了,我们一直没有见面,大家都想念他。本想这次回母校聚会,我们有见面的机会,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走了!我们倍感沉痛!望你们节哀顺变,保重身体。”同时,致电乔沧桑生前单位老干部科科长、治丧负责人秦建忠同志,嘱请代同学会送大花圈一只,上书“沉痛悼念乔沧桑同学”,摆在追悼会现场。另外,周复民、谢骏、吕佩浩、佟玉惠、陈莲凤同学送挽联一幅,上书:“文章犹在生无死,风骨长存逝为神。”接着,吕佩浩又以65(2)班同学会秘书长的名义,发短信告知乔沧桑家属,将在同学聚会开始时,提议为乔沧桑默哀一分钟。乔沧桑长子乔戍宇10月22日回电,代表母亲和全家表示感谢。
往来礼节周到、细致、郑重,充分表达了同窗的深厚情谊,同学们感到欣慰。
尔后,二班与会人员选出了新一届同学会领导班子。会长:周复民;常务副会长:曾光伟;副会长贺亚生、谢骏、周子平(周猷德)、朱月昌;秘书长:吕佩浩;副秘书长:佟玉惠(负责组织)、沈芳(负责财务)、杨迎新(负责宣传)。同学会继续聘请赵恩洲、陈群林、邢业范为顾问。一班同学会是去年确定的,今年没有换届任务,班子成员是:
会长邹兰春;副会长刘国治,李振海,邓良宝;秘书长:肖九连;副秘书长:陈为琛,吴亚根。
会议号召大家继续撰写回忆文稿,为编辑出版校友文集而努力。乔沧桑的突然去世,无疑给人们增加了紧迫感,幸亏他把自己的回忆录写出来了,否则会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倾诉师恩难忘 情注校友之家
10月24日上午,两班同学与当年老师、电视和新闻学院领导、传媒大学校友会代表在电视和新闻学院五楼会议室欢聚一堂,共叙师生情谊。下午,参观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
座谈会由李振海、吕佩浩主持。邹兰春代表两个班的同学会首先发言。他说,我们这两个班的同学对母校有着难忘的记忆和深厚的感情,在母校创建五十五周年之际,我们向老师和学校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和真诚祝福!他简要汇报了两班同学会的活动情况和本次聚会的活动安排。随即,周复民、邓良宝代表同学们向母校赠送“师恩难忘”的条幅。贺亚生、陈为琛代表两个班同学会向传媒大学校友会赠送“校友之家”贺幛。
在热烈的掌声中,电视与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雷跃捷代表母校讲话,表示热烈欢迎同学们参加校庆活动。他回顾了学校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和喜人前景,学院2500多名学生中,研究生达一半以上。学校社会发展与服务办公室主任、校友会代表卜希霆在讲话中希望大家常回来看看,为母校发展贡献才智。
原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广播史专家赵玉明老师,原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曹璐老师,原北京广播学院教务处处长陈宇锴老师,原广电部社管司副司长尹廉钊老师 ,语言学教授施旗老师,新闻业务教授张舒老师,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武录老师,教授哈艳秋老师,都在座谈会上发表了情深意长的讲话。当年的班主任姜树琪老师对冯婉丽同学请时任省委书记的父亲帮忙,把他们一家从大西北调回北京的情形记忆犹新。他用“不简单、不容易”,高度赞扬同学会五年坚持活动,并为同学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
吕佩浩接着姜老师的话头,表示同学会一定要在母校校友会的领导下,开展活动,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同时又代表同学们恳切聘请雷跃捷、赵玉明、曹璐、姜树琪四位老师为两个班同学会的顾问。他们含笑点头答应了同学们的聘请。曹璐老师充满激情地说:“和同学们在一起,我感到年轻,充满活力,只要我能走得动,我就愿意参加同学们的活动。如今成为顾问,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特别顾问’,要特别服务好,当一个永远的志愿者!”热情洋溢的讲话,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同学们踊跃发言。王肇文、徐汝廷、刘桂芬、孙智泉、朱月昌、谢骏、周猷德等纷纷说经历,谈感想,回忆当年老师的风范和教诲。王肇文身着西装,显得很年轻,自信中透露出沉稳。他是当年颇有知名度的风云人物,毕业后先去西北后到南方,同学们常常打听他。如今,他是深圳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工作非常繁忙。这次母校聚会,他说起母校老师的关爱,同学的情谊,很动感情。从河南郑州市惟一考入北广的李海同学清楚记得,负责录取他的老师是尹廉钊,现场又把当年高兴得跳起来的情景演习一遍,引起阵阵笑声。杨迎新谈到,当年高尔公老师还在“牛棚”时,他就偷偷从图书馆找来高老师的《刘胡兰小传》,读后赞赏不已,深深折服。此时,与会人员纷纷谈起逝去的院领导左荧、顾湘……尤其是提到温济泽老师时,人们感慨万千,
“那可是大师级的人啊!”“当年有幸聆教,是我们的幸运。”大家陷入沉思怀念中。
诗思敏捷的邢业范,当场賦诗两首,诗句朴实明快,其中“学生感谢师恩广,老师偏说生特长”、“相亲相敬心常想,互勉互励业辉煌”,准确抓住了座谈会最突出的特点。陈娜朗诵了她与吕佩浩同学合写的《校友之歌》,可谓句句情真意切。陈为琛,当年给人的印象是文质彬彬,富有文人气度,这次见面,同学们笑称他是班里的“小资”。发言时他说毕业后被分到海南岛,后来调回老家江苏陵水县当了县官,本来喜欢创作,“平生自奉诗书乐,二字功名风马牛”,却“误入仕途”。听到聚会的消息,他非常激动,一连写了九首诗,追忆昔日,感慨人生。同学们又看到了他过去的书生本色。最后,李延激情一曲《兰花花》。座谈会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中午,电视与新闻学院在川渝坊餐厅宴请同学们。同学们排队向餐桌上的老师敬酒。尹廉钊老师高兴地举杯,朗声吟诗作答:“国庆又逢中秋,鲜花更添美酒。时光倒流十载,定当一醉方休!”“酒,不要喝醉/牌,不要玩得太累/出去走走,中秋夜色最美!”尹老师身材高大,英俊挺拔,当年讲课,常带诗人的激情,如今豪情未减。
下午,同学们游览“鸟巢”、“水立方”,以及矗立着巨型大鼓、长笛和编钟的奥林匹克公园。大家兴高采烈地合影留念。
晚上,就餐于亚运村西贝莜面村。这是一家坝上风味的餐馆,一支蒙古族歌舞队演出助兴,为校友频频献歌。在粗旷豪放的壮歌劲舞中,同学们推杯换盏,逸兴遄飞。有“百灵鸟”之称的李延走上台前,手持话筒,再次一展歌喉,功夫不减当年。她与演出队歌手合唱的《山路十八弯》,更是穿云裂日,余音绕梁,使现场气氛沸腾起来。周复民、李海、谢骏、朱月昌等加入合唱。李德存则跳起了民族舞蹈,神态、招式惟妙惟肖,同学们赞叹不已。(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