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折得东风第一枝

(2009-03-04 15:05:37)
标签:

咏春诗

诗友

同写

博主

切磋

平仄

吕佩浩

随笔

分类: 诗歌诗论

折得东风第一枝

 ——己丑年“同写一首咏春诗”活动随笔

                                                  吕佩浩

    由日月百灵创意,在杰仁兄和我的博客同时举办的己丑年"同写一首咏春诗"活动,历时一个月,到二月初二龙抬头之后已经落下了帷幕。

    应当说,这次活动,在广大诗友的大力支持和踊跃参与下获得了圆满成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共收到诗友们的咏春诗来稿108篇,上贴合律且意境好的七绝作品55首。

    此时此刻,我想起唐人崔涂的两句诗:“寻芳陌上花如锦,折得东风第一枝。” 如果说,已丑年的网络诗坛将迎来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天,那么,这次活动就是我们折得的第一枝花。这是一支报春的花。她开放在己丑年的东风里,开放在我们每个诗友的心田里。

 

    我认为,这次“同写一首咏春诗”活动至少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成果:

    一是创作了一批好作品。尽管自然界的春天姗姗来迟,诗友们仍在诗中寻找春天,描绘春天,尽情赞美春天。春天,在我们的生活中,春天在诗友们心中。像王星魁先生的《早春》,短短二十八个字,描绘了黄土高原早春壮丽的景色,被诗友评为“一首风格独特的迎春诗”;张宝林先生的《无题》(三首)则为诗友誉作“亦庄亦谐,生动活泼”的好诗;“层林尽染”称《咏春》诗,“清新可读,有南宋中兴四大家杨万里诗之遗韵”;日月百灵的《二月春》、曾光伟的《立春》,等等,都受到诗友的称道。

    二是普及了格律诗知识,交流了创作心得。过去我们写诗,往往都是“独立劳动”,很少“同写”。这次不然,一首作品贴出来,博主都会标出其平仄,大家来圈点,来评析,来切磋,既论平仄,也品诗意。诗友可提意见,作者也可谈自己的想法,真的是“同写一首诗”啊!这种民主的气氛,研讨切磋的精神,是网络诗坛的新气象。也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改出了不少好诗。如老子的《春晨闻笛》,从不合律到合律,改出了“笛声曲曲停将处,十里谷深蛙见鸣”的佳句,博友诗经美学叹之:“绝妙好诗,入得唐三百!”

    三是广交了朋友。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人彼此都素不相识,为了同一个爱好,我们从天南海北聚集在一起。我们同写一首诗,也用我们的真诚,浇灌培育了友谊的花朵。这是春天里最美丽的花朵。

    总之,这是一次诗人的聚会,友谊的聚会,快乐的聚会。我们带着希望而来,载着丰收而归。在这里,我们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诗化的春节。

 

    这次活动与通常的征诗活动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同写”。换句话说,就是对诗作的“切磋”。

    可能有的博友光顾我和杰仁兄博客时只是浏览了发表在上面的“咏春诗选登”。我要特别推荐大家观看的是在咏春诗作下开设的评论栏。这是这次活动真正的舞台。这个舞台,有主舞台和次舞台。杰仁兄的博客是主舞台,因为好节目都在那儿上演。我的博客算次舞台,节目没有杰仁兄舞台上的丰富,但也有好节目。我与书玷友关于<已丑咏春>诗的推敲,也算一个看点吧。希望博友们给予关注和评论。

    在杰仁兄的博客评论栏,第一个看点是对博友吕士文诗的切磋。士文诗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幅山乡早春(实际还是冬日)景象,透出一股清新自然的气息。但这首诗有多处不合格律,为此,博主与作者,诗友和作者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光是诗的第二句,从“岭后白雪崖上挂”(平仄仄仄平仄仄),改“岭后银装覆山崖”,又改“岭后银装似梨花”,再改“岭后冰凌对雪花”,最后定为“岭后冰凌映早霞”(平仄平平仄仄平),既合律,又有意境。这里要说明一下,当初作者欲改“映早霞”,我回答说不妥,主张用“映彩霞”。事后发现,唐人也有用“早霞”入诗的,所以,在本人博客新添的“咏春诗唱和” 引士文诗中,仍尊重作者的意见,采用了“岭后冰凌映早霞”句。

    此后,博主.诗友与作者老子对《春晨闻笛》的切磋争鸣,博主对杀手老文《望春》诗的推敲,博主与他的学生小林(凝泪成珠)关于格律诗创作“遵古而不循古”的讨论及对小林《江南春早》诗的推敲,等等,都形成了一个个精彩的看点。

    戏的高潮当属诗友对博主朱兄诗的点评和博主的几易其稿。这里,参与的关键人物是诗词高手张宝林君。当杰仁兄写的咏迎春花诗贴在他与我的博客上征求意见时,宝林君首先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此诗立意虽好,但没有抓住迎春花的特点,“艺术上并不成功”。此后,朱兄反复修改七八次,换了三个韵,最后定稿的迎春花诗获得诗友们的一致赞赏。诗友陈正祥说,“经反复斟酌修改,朱兄的迎春花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新浪网友贴条说:“听取多方意见,对诗作不厌其烦地修改、润色,这便成了朱氏博客的一段佳话。” 宝林君还以“吟诗不厌千回改,炼句终究一字安”的诗句,贺杰仁兄的迎春诗成。这句诗,也道出了我们这次活动的特点和意义所在。

    至此,博主身体力行,以对自己诗作反复推敲的感人一幕,为这次"同写一首咏春诗"活动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己丑年春节的“同写一首咏春诗”活动结束了,但是,作为诗人,春天和“咏春”将永远与我们相伴。

    当初,我在起草此次活动倡议书的时候曾经想过,究竟是用“同写一首贺岁诗”,还是用“同写一首咏春诗”好呢? 最终,我们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明智的。“贺岁”,只是做应景文章;“咏春”,是诗人们“永恒的主题”。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时代需要诗人,需要“咏春诗”。让我们学习、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格律诗创作中推陈出新,创作出讴歌我们伟大时代、超越前人的“咏春诗”吧!

                                                               2009.3.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